《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kittenchen
2021-12-10 23:16:46
0

  梁启超所作《李鸿章传》,与吴晗的《朱元璋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及朱东润的《张居正传》并称为20世纪四大传记,四位皆是近现代中的有名学者。《李鸿章传》开篇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定下客观论断的基调,此中既言明对李鸿章不可等闲视之,他在平捻军之乱、平太平军叛变之中,维持了中国的稳定大局,他兴洋务办海军也有开眼看世界的独有魄力眼界,其生平立下业绩并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另一方面,李氏也未能扭转中国危亡的局面,他在外交事务中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种种,致使国土流失并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命运,遭后世人种种谩骂,因而生前死后所受毁誉参半。因而梁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二者在政治上素来是公敌,梁却能放下偏见,持一颗公平心对李鸿章生平境遇作评判,或者他对李所惜所批所悲之感,也有百日维新失败的自我悲叹罢。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梁对李的评断,一言以蔽之,则李氏乃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也,他提醒我们有几个历史前提需要注意:一是满清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权登峰造极之时,二是李身处满汉民族矛盾利益冲突急剧之时,三是外患紧迫逼近之时。

  其一,中国的专制政体自春秋战国形成的中国文化大传统为起点(以儒家道德为基础和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主流),从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到明清时期君权逐步达到顶峰,皇帝将权力集于中央一己,明有内阁而清设军机处,均是直授皇帝要谕,底下官员则相互掣肘,因而专制程度越深,权臣数量越少,我们便可以想象,有识之士当时要推行变法实行变革实在是困难之事。

  其二,清朝是满族所建立的政权,在制度上虽承袭汉人制度,政治权力的内圈仍是亲贵觉罗,世代靠钱米俸禄谋生的八旗子弟则是其外围,因此形成一个靠族群血缘关系维系的特殊利益集团。因而梁后来回忆变法之难,是“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之间的冲突”,在于满族利益集团不愿因变法而使政权流散于他族之手,在任用大臣方面对满汉也存在亲疏之别,直到清朝意识到内乱无法由懒散惯了的八旗子弟军平定时,才愿意由汉族大臣出兵镇压。

  其三,观当世大事,欧洲列强依靠变革强大起来,他们将势力进一步东扩,已不再是原来需要天朝大国进贡的蛮夷之邦,中国面临有史以来最紧迫的危机,如若继续紧闭国门不愿求变,便要不断受到强国威胁,不论外交手段如何狡狯机智,内治不修终是“弱国无外交”。

  以上述三点为基本背景,纵观李鸿章一生,作为军事家,他是一个真正善于统率将领的人才;作为直隶总督,他认识到中国的危机局面,看到西方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因而积极倡导办洋务,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步有重要贡献;作为外交家,他斗智斗勇表现出战国策士的遗风,还几乎牺牲自身性命,也要为本国争取最大利益,却最终落得一个卖国贼的骂名。然而另一面,梁认为他有谋略却也有用人不当、任人唯亲的过失,他有足够的权力和威望能够实施改革,但仍旧囿于天朝大国的狭隘民族心态,对许多事情的认识上只施策略不问缘由,因而梁启超批评他不学无术。

  然而,洋务派未能完成历史任务,梁所坚信学西方体制是根本所在,最终却又如何呢?在此我更愿意相信鲁迅先生所坚持的“国民性”的批判审视,所有制度之本终在于个人也,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尚是一段长远的路途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人工智能》读后感--人工智能... 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
《货币战争》读后感 我春节期间就翻了这一本书。这本是一个在美国两房工作过的华人写的,是一本颇难定位的书,至少经济学家不认...
《加尔文与商业》读书笔记:“救... 701,圣经的经济计划中最神奇、最能使人确立信心的一点在于赎回、救赎(Redemption)概念不仅...
《培根随笔》读后感之《谈美》 "美"分为:外在美――美貌,内在美――美德。有句谚语:"Virtue is fairer far t...
《孤独六讲》读书笔记1000字... 《孤独六讲》是蒋勋先生写的一本讲述孤独的书——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
《超越智商》读书笔记 文明从未健康地发展过,如果没有大量可靠的真实信息,文明不可能得以健康发展。如果受到错误信念这一恶疾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及摘抄...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及摘抄感悟1000字1、原文摘要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语言。意思是,...
《人工智能》读后感:人工智能已... 自从谷歌研发的阿尔法狗(AlphaGo)对战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并最终以4:1取胜,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
读书笔记‖《狂人日记》读后感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我这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真的是晦涩难懂,如同嚼蜡。可名作就是如此,不然何以...
《复兴之路》读后感读书笔记(精... 《复兴之路》读后感读书笔记1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遭受了难以细说的屈辱。尽管孙中山先生向国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