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所作《李鸿章传》,与吴晗的《朱元璋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及朱东润的《张居正传》并称为20世纪四大传记,四位皆是近现代中的有名学者。《李鸿章传》开篇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定下客观论断的基调,此中既言明对李鸿章不可等闲视之,他在平捻军之乱、平太平军叛变之中,维持了中国的稳定大局,他兴洋务办海军也有开眼看世界的独有魄力眼界,其生平立下业绩并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另一方面,李氏也未能扭转中国危亡的局面,他在外交事务中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种种,致使国土流失并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命运,遭后世人种种谩骂,因而生前死后所受毁誉参半。因而梁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二者在政治上素来是公敌,梁却能放下偏见,持一颗公平心对李鸿章生平境遇作评判,或者他对李所惜所批所悲之感,也有百日维新失败的自我悲叹罢。
梁对李的评断,一言以蔽之,则李氏乃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也,他提醒我们有几个历史前提需要注意:一是满清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权登峰造极之时,二是李身处满汉民族矛盾利益冲突急剧之时,三是外患紧迫逼近之时。
其一,中国的专制政体自春秋战国形成的中国文化大传统为起点(以儒家道德为基础和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主流),从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到明清时期君权逐步达到顶峰,皇帝将权力集于中央一己,明有内阁而清设军机处,均是直授皇帝要谕,底下官员则相互掣肘,因而专制程度越深,权臣数量越少,我们便可以想象,有识之士当时要推行变法实行变革实在是困难之事。
其二,清朝是满族所建立的政权,在制度上虽承袭汉人制度,政治权力的内圈仍是亲贵觉罗,世代靠钱米俸禄谋生的八旗子弟则是其外围,因此形成一个靠族群血缘关系维系的特殊利益集团。因而梁后来回忆变法之难,是“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之间的冲突”,在于满族利益集团不愿因变法而使政权流散于他族之手,在任用大臣方面对满汉也存在亲疏之别,直到清朝意识到内乱无法由懒散惯了的八旗子弟军平定时,才愿意由汉族大臣出兵镇压。
其三,观当世大事,欧洲列强依靠变革强大起来,他们将势力进一步东扩,已不再是原来需要天朝大国进贡的蛮夷之邦,中国面临有史以来最紧迫的危机,如若继续紧闭国门不愿求变,便要不断受到强国威胁,不论外交手段如何狡狯机智,内治不修终是“弱国无外交”。
以上述三点为基本背景,纵观李鸿章一生,作为军事家,他是一个真正善于统率将领的人才;作为直隶总督,他认识到中国的危机局面,看到西方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因而积极倡导办洋务,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步有重要贡献;作为外交家,他斗智斗勇表现出战国策士的遗风,还几乎牺牲自身性命,也要为本国争取最大利益,却最终落得一个卖国贼的骂名。然而另一面,梁认为他有谋略却也有用人不当、任人唯亲的过失,他有足够的权力和威望能够实施改革,但仍旧囿于天朝大国的狭隘民族心态,对许多事情的认识上只施策略不问缘由,因而梁启超批评他不学无术。
然而,洋务派未能完成历史任务,梁所坚信学西方体制是根本所在,最终却又如何呢?在此我更愿意相信鲁迅先生所坚持的“国民性”的批判审视,所有制度之本终在于个人也,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尚是一段长远的路途啊。
上一篇:《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读后感
下一篇:《菊与刀》读后感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