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属于沿海城市的标配,套用一句流行的鸡汤语:它从不缺席,只会晚到;今年的台风—“山竹” 着实有些晚,但威力比往年都猛,携带暴雨,升级15级,直逼全市拉动红色警报,停工停业。不得外出,也罢,留在家,把这本拖拖拉拉看了快一个月的《菊与刀》终于看完了。
作者是一位美国女人类学家,因为国家研究(二战后如何处理日本)需要,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日本人及日本文化进行了分析;“菊”本事日本皇家家徽,恬淡静美;“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凶狠决绝。一柔一刚,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本书,实际是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指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印象最深的是本书刻画了日本人及日本文化的几个特点:
一、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日本历来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大约公元七世纪,就已经存在这种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德川家族统治时期,为了维持其统治,更是加深、加强了这一封建体制。德川氏巩固了这种制度,下分为士(武士)、农、工、商、贱民。上至天皇、下至贱民,行为的细节规范规定得宛如一幅精密地图,如我们常见的鞠躬,在日本文化中这些动作都有详细的规矩和管理,不仅要懂得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日本人学会了把这种繁密的等级制等同于安全稳定,认为只要他们停留在既知领域之内,只要他们履行已知的义务,他们是能够信赖这种世界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日本人认为美国人是无法无天,而美国人则说他们是缺乏民主的训民。
二、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恩”意味着对所欠恩债的回报,他们认为人一出生便欠下债务,有父母恩、长辈对晚辈恩,领导对下级恩等,他们不习惯受惠于他人,特别是受到陌生人的恩惠,因为觉得无法回报,恩太重就越会觉得亏欠的越多,越会有一种负恩重压的阴影感,欠债使人非常容易动怒,而且日本人也证明了这一特点;哪怕是一杯饮料,都要报恩。
孩子在长大后也是会觉得受到父母的很大恩情,报恩的方式也就是主动报答于下一代孩子;对天皇报恩,也就是忠于天皇,无条件的。八公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报恩温暖故事,从日本来到异国,受到主人的照顾,每天早上送至车站,傍晚到车站迎接主人,直至主人去世多年,仍还在车站等着,直至垂垂老矣。这是一个尽忠、也是报恩的出现上日本课本上的故事。
三、儿童学习
文中描述到日本的人生曲线与美国的人生曲线正好相反。它是一根很大的浅底“U”字形曲线,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日本人训育孩子的办法,其一是嘲弄和训戒。童年时的嘲弄明显成了培养成年人害怕嘲笑和轻蔑的沃土,(所以也是我们现在一直讨论的话题,不能在孩子幼童时代嘲弄他,尤其不能说类似“你要是不乖的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是一种恐惧,也会导致在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种阴影)以至于后面一直害怕嘲弄。孩子长大后,家里年长者的工作不是嘲笑自己的孩子,而是逐渐把受人嘲笑和必须根据“社会的义理”而生活这种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只有得到了社会其他的认可,才能指望本家族的认可。(这一点也像极了我们生活的日常,把这种社会或他人的认可当成对自己好坏的评价标准)。也正是由于这种儿童教育的不连贯性,造成了日本男子行为的矛盾性,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性,使他们长大成人后,既可以表现得极为驯服,但却又很不轻易接受上级的驾驭;
文章算是很全面的分析了日本的文化,可以作为兴趣了解,其中也能看到作为亚洲国家—中国近代的影子,乃至现在我们的影子。但毕竟历史是发展的,不建议拿这一种固化思想去裁剪或对照我们身边的他们。他们不一定就都是二元性格,不一定都是易怒等,类似于不是所有法国人都浪漫。
上一篇:《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