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和西方的战争传统体现在如何看待生命和使命上。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战争(二战)是具有侵略性的、破坏“和平共存”原则的非正义战争,而日本人则认为他们是为了保证整个世界的稳定——建立一个由日本领导的等级体系,各个国家各就其位。按照这个观点,日本自以为是的先去“帮助”他的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然后同整个大东亚地区把美国驱逐出去,最后在世界范围内让英国等国家各就其位。日本之所以如此想,是因为在日本国内人们把这种“规矩”的等级体系当成安定和平生活的保护伞。在这把保护伞下,他们平定了叛乱,建造了公路和工业,完善了教育。因此,日本人认为只有每个等级的人都严守自己的位置,不越位,整个社会就会安定富强,放在世界范围内理应如是。但世界上,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却不这么认为。至于日本这种等级习惯的来源和对此痴迷的原因在下一章节解释。
在战争中,日本对胜利的信心寄托在精神上,而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则寄托在物质上。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战争,实际上是“信仰精神”和“信仰物质”的较量。日本对精神的依赖成为其战争中的准则,日本战争手册的第一句话就是“读之必胜”,在手册中也不断强调飞行员自杀式袭击的案例。在食物匮乏的日子里,日本广播会让人们做体操,并说这是替代食物获取能量的方法。这些可笑,甚至有点“阿Q”的做法,在旁人看来是如此的荒谬,而实际上这就是日本的一种民族性格,对精神的信赖。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一样,日本人对精神的仰仗是历史的选择,正如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圆滑一样,是由于家族社会和封建皇权社会中对于安稳生活的追求而产生的。日本人对精神的完全认可也体现在其他抽象的概念上,无论是等级体系,还是后面会提到的“义务”和“义理”,他们都是日本人的生活准则。
说回战争,日本人在战争中的顽强让世界震撼,即使是手里只握有一根竹竿,他们也会拼死抗争,死不投降。这与中国很想,但原因不同,中国有类似做法的原因更在于对个人品行的塑造和对国家的忠诚,而日本则更多的是因为“忠与天皇”。具有极端的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兵,会把侵略、战争当做是“让陛下放心”,是一种对于天皇的忠诚的表达,而反对战争的日本人,同样会把自己的做饭看作是符合天皇陛下要求的行为。所以无论是否主张战争和侵略,日本人总把自己的行为当做是符合天皇想法的,并将其视为是对天皇的报恩。
日本人这种对于天皇无条件的服从与他们对于政府和军队领导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对于天皇的服从不代表日本人是盲目的、受控制的。天皇在日本人的眼中,已经完全与世俗世界隔离开来,而政府和军队则是世俗的,日本人对于世俗的存在,具有相当高的批判性。日本人也会批判政府限制言论自由,他们认为政府限制言论自由会让国民顾虑很多,长此以往会变得懦弱胆小,这样会使国民力量不断萎缩。他们也指出限制言论自由无法激发斗志(战争时期),国民会变得和封建制度时期一样胆小。
日本人在战争中崇尚“伤损弃之”,伤员病号就如同废物。此观点更极端的表现就是不投降政策。日本人认为投降了意味着一个人灵魂上的残疾,他不在被当做是一个完整的人。同时,由于日本人对于精神的过度崇拜,他们并不畏惧死亡,而畏惧不壮烈的死亡。“把自己当生命献给胜利的祭坛,那么死的不壮烈、不英勇才是耻辱”。
另外,日本人对于天皇的忠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选择道路的忠诚。当然,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将敬仰天皇作为了自己的道路,但在战争的时期,这条道路无法继续走的时候,日本人会立刻变脸,选择一个与之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道路,说白了,日本人无论为谁服务,他们都无比忠诚。看上去这和日本人的信条观念是不符合的,但这种矛盾恰恰是日本人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这些“不合逻辑”的民族性格,才让我们愿意去深入了解他们。
上一篇:《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下一篇:《芳华》读后感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