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心理学》 序言~第一章
1. 心理学研究的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是一门很容易让人误解的科学。
注: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或见解或未经过可证伪的世俗智慧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而这些评价很多时候是错误的合理化,所以导致它是一门容易被人误解的科学。
2. 心理学家发现:青梅竹马的婚姻很难成立,婴儿并不是有奶便认娘,性格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感想:世俗智慧往往会毒害我们的思想,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及行为。
3. 心理学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心理学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即对我们的经验、常识、直觉,产生怀疑、挑战和批评。从原则上而言,心理学家不怕犯错误,但害怕以假乱真。心理学家也不相信那些能回答所有问题的绝对真理,但相信对所有问题应该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心理学家从不相信个案和例子,因为其随机性和主观性太过于明显,但我们愿意相信大样本基础上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希望听到动听的心理故事,但更愿看到众多心理学观察的数据和总结。
感想:批判性思维,当自己的认知与事物本质相佐的时候,我是否有勇气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害怕犯错,以致于行事小心谨慎,但错误不也是学习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吗?通过错误去批评与纠正自己的行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毕竟与错误相比,以假乱真给自己带来的毒害更大。前者是不知,后者是知而不改。
4.其二:概率性思维习惯。任何人类的行为都是概率性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受到其他随机事件的影响。
S讲解:心理学是研究面上的问题,针对普遍群体进行分析,概率和个人问题是不一样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里提到,在概率密度函数上,一个点是没有意义的,要计算出区间,个体和普遍规律存在着浮动的空间。个人样本和统计出来的结果不一致,大多数人怎么样,并不一定自己也是如此。
感想:单个个体对于整体的发展而言,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小的,相较而言,是整体的走向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但大方向的走势并不能用于解释单一个体,因为单一个体的行为是不可测的,所以,研究个体意义不大。
5.万能化:指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功能的边界被无限夸大了。
感想:世界上不存在用于解释所有事物的万能公式,如果有,那它一定是骗人的。
6. 科学心理学所有的预测和解释都基于客观数据,所有结论都具有概率的性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干预方案也必须符合客观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没有足够完美解释一切现象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超出人类经验以外的干预和应用。
感想:心理学不是万能公式与玄学,它是基于大量可重复的科学验证,得出的一门符合客观规律及行为的一门科学,它具有概率性与可证伪性。
7. 弗洛伊德的功绩在于,他以非凡的工作投入和严谨的构思构筑了一套宏大、晦涩而让人着迷的理论体系,开启了一片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全新领域,对社会文化、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真正让世人开始了解和重视心理学。
感想:对事物的解释与探究,源于对问题的提出。
8. 公众不了解主流的心理学已经在实证主义的道路上行进了很远。
感想: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知识与信息的渠道都是媒体、通俗读物,再加上大多数人有自己的固有认知及偏见,所以导致我们离事物本质很远,就像心理学已经在实证主义上行进了很远,但我们却还坚持这错误的固有认知。就像前文所提到的,犯错误不可怕,但怕以假乱真。
9.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然要遵循科学的标准,即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的问题;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结论要公开知识,即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通过同行评议。
感想:之前认为心理学是玄学,所以一直坚持,打死不碰,知道看完这本书以及开启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阅读之旅,才发现,心理学是严谨的一门有趣的学科。
10. 心理学的研究与操作主义、实验组和控制组、变量控制、数据统计等词汇联系起来,而不是个人化的体验及感悟、头脑风暴或纯粹的逻辑推导。
感想:不能陷入纯粹的思考模式,那样只会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注重实证检验。
11. 没有人会因为不懂量子力学的各种晦涩的术语而鄙视物理学,但他们却会因不能忍受心理学术语所造成的隔膜而对心理学产生排斥,继而转向了那些通俗易懂但科学性无法得到保障的理论和方法。
感想:这主要可能源于心理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导致大家对于心理学的关注度高于其他科学,再加之相比于难与复杂而言,不用动脑或者简单的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大多数人会那些通俗易懂的伪科学,以寻求对行为做出解释。
12. 心存此志,无以弗远。(志之所驱,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注:不管多远,没有到不了的。
S讲解:
1)最终得到广泛传播的,往往不是科学的心理学,而是精美包装的伪心理学。这里涉及到信仰问题,比如我相信在我出生的时候,太阳的位置决定了我的命运,我以太阳为神。
2)真相更容易传播,还是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内容更容易传播?事实更容易传播还是逻辑更容易传播?风起时,大树和羽毛,哪个更容易随风飘起?可以抖“音”,可不可以抖树?名字里只有两个字的红酒,“拉菲”很多人都记得,可是说出名字是四个字的红酒的人很少。
情绪更容易传播,因为传播是一个舆论场。
13. 亨利 格雷特曼将心理学描述为“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它跨越了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
14. 消费者心理学。S讲解:它也是一门韭菜学,用于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决策的时候的反应。
S讲解心理学的不同分支:
1)新理论尽管有许多缺陷,但是不能全部否定他们,许多对立的思想并存,至少说明他们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不同的理论相对来说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内部有严格的标准,特别是定量研究方法上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并不是完全的为所欲为、缺乏标准。
2)无法从哲学上找到一个简单判断孰是孰非的标准,就像目前知识付费里面常见的“做到这点,就可以***”,同样,如果真的有大一统的理论可以包罗万象,那么久不符合科学的证伪性。
3)不同范式之间有不可通约性
4)心理学有很多流派,有人曾经尝试着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把他们整合起来,但是整合就目前来看是比较难以完成的。
感想:心理学是一门大一统理论科学,里面有很多分支,它和物理学及化学、生物学一样,所以不能用整体去看待,而应分支研究。
15. 一旦我们知晓了决定某一学科结构的社会和历史因素是怎么回事,就能认识到,要求所有领域具有高度统一性是不合逻辑的。
感想:学习要追本溯源,在了解了它的发展史后,我们才能更清楚深入对它的进程进行了解,从而对于未来的走向也会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因为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这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我们只能追本溯源。
16. 只有两点能证明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其一,心理学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其二:从这一知识衍生出的实际应用是具备科学基础的。
感想:心理学理论应基于客观事实,并应用于社会,这样才能彰显其价值。
17. 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S讲解:科学是一种全世界人民表达和沟通的方式,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迭代的方式,这种对话方式形成了全人类的共识,如果想获得认可,必须进入这种语言体系,以数据为基础,同行评议实际上是在和不同的人对话。
感想:人们之所以用语言进行交流,是因为大家都能听懂且明白它的含义,就像纸币之所以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主要源于大家都约定俗成,默认它是一般等价物。
18. 人们拒绝使用科学,而更喜欢利用哲学沉思、神学谕告或世俗智慧去解释现实世界。每一门学科都会经历过一个受到阻碍的阶段。
感想:拒绝认清现实的人是悲哀的。但如果我们的认知受限于我们的环境与所获取知识或信息通道时,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接受他们呢?S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是解决发现问题的那个人,若真如此,那我们会是哪一种人呢?希望有足够宽的认知边界以及勇气去看到事物。
19. 关于人类的知识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会引起反抗。然而,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并没有通过调查和研究对人性造成亵渎,而是以扩展知识的方式促进了人类的自我实现,反抗终将烟消云散。
S讲解:接近事物本质的时候,会遇到反抗,这种反抗,不仅来源于外部,也会来源于内部。很多时候内部的反抗势力远远大于外部的反抗势力,换言之,你是被自己干死的。
感想:花费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梯度,进而逼近事物本质,在这一过程中,要做持续行动中而不是持续开始行动者。
20. 科学并不是由内容来定义的,也不能按照特定实验器材的实验来定义。试管、电脑。电子设备或研究者的白大褂都定义不了科学,这些是科学的附属物而不是其本质特征,科学是一种思考和观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运行机制的方法。
感想:外在附属及形式不重要,内核才重要。
21. 科学的三个特征: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2)产生公众知识;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S讲解:基于观察的实践;可重复的同行评审;可以进行检验
感想:对于以前对心理学的错误认识觉得汗颜。
22. 人们认为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纯粹的思考和诉讼权威。
感想:要基于合理、有依据的思考,而不是天马行空。
23. 关键问题不在于论述的愚蠢可笑,而在于它被视作可以直接观察抗衡的一种辩驳。
感想:1)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大多数被束于自己对周遭事物的理解。2)在遇见与我们固有认知相违背的认知面前,我们是否有接纳新认知的勇气?
24. 科学观察被称为系统的,是因为他是结构化的,所观察的结果能够揭示自然世界一些潜在的本质。科学观察通常都是理论驱动的;它们检验有关世界的各种不同解释观点。它们是结构化的,因此可以根据观察结果,觉得哪些理论得到支持而哪些被拒绝。
感想:理论建立在对事物的认知。用时间去认识世界。
25. 科学知识在没有提交给科学团体、接受他人批评和验证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些被认为隶属于特定个体思维过程中、不可接受他人审查和批评的“特殊”知识,永远都无法获得科学知识的地位。
感想:科学的严谨性。
26. 科学家利用可重复性来定义公共知识。
S讲解:一个理论,如果可以被检验,就应该可重复。
27. 当一些心理救助或治疗方面的江湖术士试图说服媒体和公众时,往往会暗示,一些所谓“正统科学”的阴谋将他们排除在科学出版渠道之外。
S讲解:有一种骗术,一些江湖术士试图说服媒体和公众,江湖术士说他们骗人的行为之所以,是因为国家要保护他们,就像在说国家打击吸毒是为了保护吸毒,打击传销是为了保护专销,防止变化太快,坳更好发展,限制财富累积速度,这种说法,本身不可证伪。
感想:因为没有“真材实料”,所以会“此地无银三百两”。
28. 发表只是一个最低标准。
感想:如果连最低标准都不满足,又谈何正确与真实呢?
29. 同行评审程序绝非完美,但它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唯一的保护机制。
S讲解:“电视说”,媒体说了什么事一些人唯一的信息来源,哪怕前后矛盾。
感想:严控自己的信息引入渠道
30. 科学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进步: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实证地检验这些假设,基于检验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通常次序为: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S讲解:自己尝试对一个事物形成一种看法,然后去实践,看能不能有好的结果,有的话去强化,若没有,就修正。
感想:要在错误中不断修正与检验
31. 科学的一部分创造力就在于寻找处于人类知识最前沿、并可以用实证技术加以解决的问题。
32. 科学就是将玄谜变为问题的过程。
33.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内隐的有关行为的模型,这些模型影响着我们的互动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事实上,一些社会、人格和认知心理学家正在探究这些内隐的心理学理论的本质。
S讲解:人类行为不像模型一样有内部一致性,人是感性的动物,有时候情绪到了自然有行为,有时候遇到行为的煽动就容易中招。
感想:成长就是不断地否定过去的自己,重新塑造对事物的认知。
34. 当我们觉得需要对行为做出解释时,往往搬出一箩筐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真理、说教及谚语。
S讲解:世俗智慧不承担可被驳倒的风险,因为它能解释一切。
感想: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合理化的理由使其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35. 世俗智慧的可鄙之处在于,他们压根不承担被驳倒的风险。
S讲解:人们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他们编造对结果的相反解释是如此的容易。
36. 世俗观念并不总对证据免疫。当与之矛盾的事实广为人知时,世俗心理学也会改变。
感想:想到了S推荐的《暗黑的一角》里面对于小人的平价......
37. 心理学扮演者一种世俗智慧检验者的角色,常常难免和诸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发生冲突。
感想:发展是不断打破、重新构建或重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