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通史》读后感
kittenchen
2021-12-11 01:17:40
0

  为什么读这本书

《英国通史》读后感

  今天的英国虽然不复往日“日不落”帝国的霸主威风,但这个不大的岛国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英国的人口和面积与他的历史地位太不相称了”。这就激发我们要问,为什么英国能产生这样的影响。是什么让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作为一个对历史产生如此重要作用的国家,与之不对称的是我对其的了解。所以,我抽空断断续续阅读了由北京大学钱乘旦老师和云南大学许洁明老师合著的《英国通史》。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历史书,但是消费历史似乎成了一种趋势。现在出版了不少那种故事类型,甚至是段子类型的历史书。就是用大白话讲讲历史故事,感觉和评书没多大区别。我想,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不仅希望通过历史了解过去,更渴望知道那些重要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对一些现象有个大概的解释,发现各种历史现象中的规律。虽然不能完全,却也希望多多少少如太史公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本《英国通史》是一本很专业的历史书,正如序言中所言,其立意要保持学术的严谨,观点和结论也都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在每一章的末尾,有一个几百字的“作者点评”,有利于大家看完每一章后抓住最要害的部分,进一步深化。

  英国历史的主要骨架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英国也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工业革命”、“光荣革命”和“金雀花王朝”这么几个模糊笼统的词汇。我原本想凭借自己非常差的记忆在这里回顾一下书里面所述的主要历史主线,不料却发现在书的结语中有个非常好的概括,所以我也就拿来主义了,红字部分则是我的补充。

  “在几个与大陆分离的小岛上,人类的足迹虽不是不至,文明的曦光却迟迟不见,蛮荒时代长时期延伸,在岛上留下了石器时代的遗迹。看了书中的第一章,我才知道,原来英国在罗马入侵之前的土著叫做凯尔特人。等文明由罗马军团的军事征服带来时,已经是基督教纪元的第一个世纪了。文明的迟到表明这些小岛在地理上的边缘性,事实上,这里是古代文明的西部疆界,再往西,是滔滔大洋,人类的主体文明要再等一千多年才有能力跨越这道障碍,把“旧世界”和“新世界”连接起来。

  地理上的边缘性造成了文明的边缘性,英伦三岛一直处于西方文明的最边缘,既没有独立发展出自身的文明、又不能在西方文明中发挥主体作用。罗马占领结束后大约有200年时间,这些小岛似乎又被人遗忘了,静悄悄地再走一遍从蛮荒到文明的自生自灭之路。文明在罗马人撤离后居然也消失了,不列颠重新退回到野蛮时代。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极少见的,不过这足以说明不列颠诸岛的边缘性,罗马人撤离后,文明已经把这块土地抛弃了!这个确实很独特,罗马人来的时候带来了文明,走的时候居然也能把文明带走。其实,也就是说罗马人的英国几乎是完全保持独立的,并没有和土著进行融合。最有名的遗产恐怕就是罗马大道和哈德良长城(据说《权力的游戏》中北境长城就是以这个为模型,好像这部剧中的各个人物也是以英国的历史人物为原型)。

  幸好基督教没有抛弃这几个小岛,尤其是当6世纪末圣奥古斯丁奉教皇之命在英格兰登陆后,这片土地又被拉回到西欧主体文明的框架里,若即若离地与欧洲大陆保持着某种联系,缓慢地发展出自己的“封建社会”。这个时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征服,他们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英国在5世纪以前叫做“布列吞”,盎格鲁-萨克逊人来了以后才称作“英格兰”,意为“盎格鲁的土地”。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得以在英国传播。在1055年,诺曼底人入侵了英国,结束了盎格鲁-萨克逊时期。英国从此以后的国王或者王后就都是这个血统,没有再换过。这个过程后来被诺曼底征服所打断,大陆人再次统治不列颠,再次带来大陆的社会与经济制度。这一次,大陆统治者把他们所征服的社会彻底改造了,不列颠完全融入西欧文化,从此后它再也没有摆脱过“西方”。

  诺曼底征服把英格兰与法兰西纠缠在一起,此后英国便不可从欧洲脱身,它的边缘地位逐步被改变了,英法相争成了中世纪西欧史的主线之一。(诺曼底是个由丹麦人建立的在塞纳河下游的一个公国。这时候的英国在法国大陆上还有一部分领地,所以勤劳的皇帝往往要辗转两地。)两地相争终于发展成百年大战,正是在百年大战中,法兰西成为民族,英吉利也成为民族。这一结果对英法、对欧洲都有巨大的影响,不久后,两国都建成专制政体,王权靠武力统一国家,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民族国家出现了—这恰恰就是现代化所必须的先决条件!

  此后,英国就处在幸运之神的召唤下了,它每走一步都体现出幸运,乃至一步步走完之后,终至跨进现代文明之门,率先发动了世界现代化。英国的幸运是一环套一环的,它在14世纪发生农奴制解体,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16世纪进行宗教改革,17世纪就发生政治革命。如果说前几项变异还只是随西欧变局之大流而动,并无领先或特殊之处,那么从专制王权建立起,它的进展就特别顺利,幸运之星始终陪伴着它。专制王权即将建立时,一场玫瑰战争清扫了地基,把古老的领地军事贵族消灭干净。专制权力的建立几乎不费力气,结果就使这个权力不需要太强大,国家机器也不需要太完备。英国因此既不设常备军,也没有健全的官僚体系,地方势力仍发挥很大的作用,乡绅控制地方,能和王权抗衡。所谓“地方自治”的传统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培植起来的,“生而自由的英国人”则是这一传统的大然产物。后来,当王权企图继续扩张、并以法国为样板时,不强大的王权就和强大的乡绅势力—议会碰撞了,结果是“人民”战胜国王,专制权力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失败,而这正是现代化过程的第一步,把英国推进了现代化的大门。冲突的结果是议会成为国家的主权,从而为现代国家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模式。”

  最后一段概括特别精彩,但是在看书的时候却不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由此看来,英国确实是个幸运的国家。按照高晓松的说法,就说国运来的时候,真是挡都挡不住。英国就好像如有神助一般,一路顺风,直达现代化。

  我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及于中国历史的比较

  初始条件我们稍微熟悉一点的是中国历史,所以读英国历史就会自然地和中国的历史进行比较。我本科的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当时觉得很搞笑,现在感觉颇有道理,他说,社会学中有个强耦合,因果关联的动力学方程,是什么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里强调的是在动力学方程中,初始态对最终结果的影响。这就好像把一个球放在一个两边都是斜坡的顶点上,只要在开始的时候,你只用一点点力把球往某个方向上推一点,球就会朝着那个方向越滚越远。可见初始态一点点微小区别就足以造成结果上巨大的差别。稍微数学一点的语言就是说一个方程可能有好几个收敛的值。这位老师还说,西方的初始值,就是基督教(还是宗教改革来着),对西方后来的社会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自由和人权深入人心(这个我记不太清了)。

  而中国的初始值,是“绝天地通”。什么是绝天地通呢?大意就是传说黄帝和炎帝是两大部族的首领,经过阪权之战,黄帝打败炎帝,两大部族就开始融合,成为后来华夏(汉族的前身)的核心。有古书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有的古书说,黄帝娶嫘(lei)祖(发明养蚕)生玄嚣和昌意,昌意娶昌仆生颛顼。总之,颛顼是黄帝的后代。绝天地通是关于颛顼的神话传说,据说最初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随时到人间,凡人也可以自由地到天上去。颛顼为了防止人们作乱。便命重和黎二人把守通天地的通道,改变了过去那种人神杂糅的局面。这则神话说明,大概到传说中的颛顼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开始产生,部族首领开始脱离民众,成为高高在上的“天帝”(百度知道)。这大概是中国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原始模型。有一个网友的解释也很有意思,大家不妨参考,上古时期神话故事都有其历史背景的,流传那么广不是简单的胡编幻想。绝天地通,却有其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场文化运动。帝颛顼重定祭祀之道,破除民间部族的私自祭祀,将祭祀和政治分开。从此神归神道,人归人道。所谓的人神混杂实际上就是说祭祀和政治混淆。神权和政权之争。帝颛顼,进行了一场文化运动,从此神权不再和政权混杂。纵看中华历史,自此,神权再也没有凌驾于政权之上。祭祀归祭祀,人间天子管人间。为我中华灿烂文明的发展,和大一统的历史趋势奠定了思想基础。不同于中世纪西方的神权凌驾于政权之上,教皇干涉政治。“绝天地通”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运动,于中华民族来说。定人神之序,神权不再干涉政权,破除繁重的各部族私自祭祀,改为国家设立祭祀官职统一的有序的祭祀,节约民力,形成统一的思想战线,为后世中华民族传承不断,大一统的向心力奠定了思想基础。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往往就是历史故事(http://ru.qq.com/a/20140807/059586.htm)。神权与政权的高低,也许是一个社会的两个收敛值,开始时虽然差别很小,但越往后,则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社会。扯远了哈。

  自由从何而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贵族与国王的斗争,而且很幸运每次都是贵族取得胜利,这一系列的斗争(比如大宪章运动,英国革命以及光荣革命等等)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铺平了政治条件。那么这种贵族与国王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呢?我是这样理解的。最后以自入侵英国的是上述的诺曼底人。率领诺曼底人打败英国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威廉公爵,主要依靠的是强大的骑兵,而骑兵的培养和训练费用是极其昂贵的。于是国王通过向随行武士授予土地的方式来获得他们的支持。因封臣对封主的效忠,封主对封臣就有保护其司法权益的义务。这就是一种契约,但骑士在身份上是国王的属臣。实际上骑士是自家培养的,也是世袭的,骑士往往就是贵族。在这种财产分配与人际关系的双重因素下,在这种封建财产与人身依附关系结合的过程中,封建主义得以产生。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布里格斯说,狭义封建制度指作为领受土地的条件的军役—骑兵兵役,广义封建制度指带有义务和隶属关系的土地本身,亦即采邑制。狭义封建制的着眼点是动乱年代中的战争,广义封建制的着眼点是对土地的保有和使用。而封建制度最外在的社会表现形式,则是由军役和采邑构成的封君封臣的等级身份制。这个其实和秦始皇搞郡县制之前的中国很像。一般人跟着大哥干,也许事先没有说好,但是完事之后参与的人都要得到封地,封建最开始也是这个意思,其实与封建对立的不是什么文明或者现代化,而是郡县制。但是秦始皇推广了郡县制,再到汉朝几代皇帝的努力,直至到汉武帝手上,郡县制才终于完成。央视有过有过一个《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纪录片,就是讲述这么一个过程。秦始皇相当于开创了郡县制,但是当时封建的意识还是很浓,不可能一下子去除,这也是为什么汉朝开国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封王。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我的理解是,骑士与国王之间的这种契约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共识,如果有一方(往往是国王),那么另一方就有权联合起来反对他。尤其是几次以贵族胜利为终结的斗争,更加深了这种观念。比如大宪章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约翰王无休止的扩张军费搜刮了金钱而引起了男爵们的叛乱,最终迫使约翰王举行谈判,,最终签订了《大宪章》,其中两条精髓是臣民对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与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对暴君的反抗权。在这之后,又在爱德华一世长期的会议基础上形成了议会,关于这两件事,作者的点评也非常棒,容我再抄袭一次。《大宪章》和议会起源,在英国宪政史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这两件事,后来的英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也不会在世界范围内变得那么突出。这两件事的意义在于:它们被后来的人视为国民自由的起源,而自由作为一个原则,则是现代世界所最珍祝的原则之一。英国的自由植根于深厚的传统之中,这些传统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英国之所以在后来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从它的传统中可以窥见原因。在这里我们要再一次提醒读者:“自由”的传统是由贵族开创的,他们为维护封建权利而与国王进行的斗争,成为后人争取“自由”的先声。大家不妨想想,要是当初西汉初的那几位封王,不是被刘氏所灭,而是像英国历史上那样,迫使皇帝达成协议,进一步郡县制推广不开,依旧是分封制,那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中国历史呢?

  贵族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我觉得即使刘氏家族不干这件事,后来的王也会干这件事。也就是说,到了秦汉的时候,已经不是处于初始值的阶段了,而是初始值已经顺着方程演化到一定程度了趋于收敛值了。毕竟春秋战国时期,各位王就想着统一中国做王中王了。真正令我好奇的是另一件事。相比于中国的君臣关系,英国的臣子则显得有地位的多。看到好多影视作品了那些西方的国王打扮也比较普通,不如中国的天子来到威风。英国的贵族在那么多次斗争中打败国王,但是却只有在英国革命处决了查理一世,罪名是背叛他的国家和人民。在其他斗争中,大家即便是打败了国王,也没有废了国王,由某位野心勃勃的贵族取而代之,就更谈不上处决之。所以英国有那么多王朝,却都是同一家人。中国则不同。当一个人在做臣子的时候,往往对皇帝跪舔得不得了,而且越到后来越是。但是一旦有机会,就会对高高在上的那个皇帝取而代之。所以看看中国的朝代换了多少家姓氏,自己当上皇帝后,也就希望被人跪舔自己。高晓松在他的《晓说》里有句话说过几次,我感觉很有意思,中国人不是喜欢别人给自己跪着就是喜欢自己给别人跪着,总是不会平等相处。可能英国的国王没有中国的皇帝来得有吸引力吧。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是英国的贵族对国王与属臣之家的契约的认同。大概是英国革命期间,有一位大臣曾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无论我们打败国王多少次(还是犯错多少次),他都是国王,但我们被打败一次,就要被杀头。所以,大家在打败国王的时候,都是重新谈判。中国呢,最著名的口号就是“伐无道,诛暴秦”,是典型的取而代之心态。所以英国后来能发生“光荣革命”,即不流血也能改造国家的革命,所以光荣,而这种事却没在中国发生。倒是张养浩说的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哪个王朝其实变化不大,所以有人说,中国两千年政治,秦政也。当然了,我也就是在这里“思而不学则惘”一下,这方面还需要专业人士加以研究。我尚且得出个自己的结论自娱自乐罢了。

  真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说,英国实在是幸运,每一步走的都是对的。而中国给人的感觉,则是变化不大。最近同学送了一本书,《波峰与波谷》说的是秦汉到魏晋的政治。套用里面的几个术语,相比于英国历史的不断幸运前进,迈向现代化,中国的正是则是偶尔偏离中线的“变态”,而且也总能“回归”。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是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最主要是想看看作为现代民主滥觞,英国的民主和自由是怎么来的。此外,英国的宗教改革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最主要的是国王和教皇之间的群里争夺,亨利八世算是一个高峰。无奈我已经抄了太多这本书了,大家有兴趣自己看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兄弟》读后感 壹初次阅读余华的作品,是《活着》,当时五年级的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虐”到了,这一次,我看到...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及其读后... 一、缘起读何勤华先生所著的《中国法学史》,何先生给中国每个朝代的法学家立传,介绍其法学思想。我就想,...
破毁铁屋的希望 ——《呐喊》读... 0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
《逍遥法外》读后感 之前一直看贺卫方老师零散发表的文章或者与他人合著的书,这一次决定看一本贺老师的著作。这一本《逍遥法外...
读书笔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心情是沉重的,但感觉转瞬即逝,这是我从小练就的过目即忘的本领,哈哈。所以用...
《利维坦》读书笔记 我在之前小组汇报时主要负责的部分是介绍霍布斯,以及对《利维坦》这本书进行简介,后来对这本书第二部分“...
《小说写作教程》读书笔记300... 传统文学创作理论与当代读者需求的脱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标题,自己心知肚明,现在还没有能力写完它。毕竟最起...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摘录1: 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能...
青春随想_1200字作文 很久以前便看过这部片子了,那是只是觉着搞笑,如今大不相同的是:我是笑着哭的——当我失去我一个又一个小...
《龟兔赛跑》读后感_500字作... 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它主要讲述了:从前,有一只骄傲的兔子,自认为跑步最快,对面有一只老实的乌龟,他跑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