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书笔记:《为何家会伤人》
kittenchen
2021-12-11 01:17:44
0

  作者介绍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武志红,他是心乐土心理咨询机构创始人,于北京大学心理系研究生毕业,他曾经出版过《为何爱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等都对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心理学书籍,销量超过百万册,常年出现在心理学书籍热销榜单当中。

《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所接受的训练是精神分析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在常常分析心理创伤时,把矛盾根源归结到童年和家庭,目前很多科学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者认为武志红作品中的某些观点过于偏激,主观性较强,有过度演绎的嫌疑,还有待验证。不过科学心理学本身发展起步的就比较晚。能解释的心理现象也比较狭窄,所以目前不足以判定武志红的观点就一定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武志红是很多普通读者学习心理学的领路人,他一直在做的是试图引导大众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和成因,在向大众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这一点上,武志红和他的作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读者曾经说,武志红或许不是我学习心理学的终点,但它确实是我学习心理学的起点。下面我就将具体来说一说书里的内容,今天就为何家会伤人来说说作者的观点。

  梗概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7万字,详细阐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家会伤人,如何自我治愈以及怎样获得幸福及自由?今天我将为您讲讲为什么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作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没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这回答了家到底是什么。

  第二个原因是没有处理好的爱与分离的关系。

  第一个原因:家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谈谈到底家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健康的家庭系统?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是: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关系。

  健康家庭第二定律是:在家中要使用珍惜规则,而非工作中的权力规则。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是: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关系。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 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 位置。

  不过,我们的文化传统的确有这样的倾向: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就仿佛是,夫妻关系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给长辈和晚辈服务的载体。

  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 生的人。

  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 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最难割舍。所 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 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 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 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 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 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一、糟糕的婆媳关系;

  二、严重的恋子情结。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 作为婆婆,她会多么难过。她会觉 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 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 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 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 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难以相处的心理秘 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与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 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健康家庭的第二定律

  健康家庭的第二定律是:在家中要使用珍惜规则,而非工作中的权力规则。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 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

  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我们的社会流行成功崇拜,而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就是掌握权力规则。在这种崇拜之下,无论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都很容易忽视珍惜的规 则,而只在乎权力规则,将其视为解开人生的主要甚至唯一一把钥匙。

  在某种程度上讲,娴熟地掌握并果断地使用权力规则会让一个人在成 功的路上奔跑得更加迅速,但一旦它渗透到一个人的个人领域,那势必会 让这个人付出代价——他的亲密关系必然会变得一塌糊涂。

  所以,如果我们珍惜家,就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第二个原因:没有处理好的爱与分离的关系。

  然后,我们谈谈为何家会伤人的第二个原因:没有处理好的爱与分离的关系。

  爱与分离是人生两个永恒的主题。在童年时,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渴望父母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但是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被伤害。

  而恋爱,是我们重新学习爱,学习爱与分离,从而自我治愈童年时受到的伤害,让我们获得幸福和自由。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荣伟玲说,“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当然,恋爱不是对亲子关系的简单复制。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重复我们童年的幸福或者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

  荣伟玲说:“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 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作选择。而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

  要想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恋爱是与家庭分离的最后一步。并且,因为是恋爱对亲子关系的深刻复制,所以,恋爱关系也尤其难以“分离”,恋人分手带来的痛不亚于童年时父母与我们的分离。

  而恋爱,其主要意义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兄弟》读后感 壹初次阅读余华的作品,是《活着》,当时五年级的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虐”到了,这一次,我看到...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及其读后... 一、缘起读何勤华先生所著的《中国法学史》,何先生给中国每个朝代的法学家立传,介绍其法学思想。我就想,...
破毁铁屋的希望 ——《呐喊》读... 0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
《逍遥法外》读后感 之前一直看贺卫方老师零散发表的文章或者与他人合著的书,这一次决定看一本贺老师的著作。这一本《逍遥法外...
读书笔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心情是沉重的,但感觉转瞬即逝,这是我从小练就的过目即忘的本领,哈哈。所以用...
《利维坦》读书笔记 我在之前小组汇报时主要负责的部分是介绍霍布斯,以及对《利维坦》这本书进行简介,后来对这本书第二部分“...
《小说写作教程》读书笔记300... 传统文学创作理论与当代读者需求的脱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标题,自己心知肚明,现在还没有能力写完它。毕竟最起...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摘录1: 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能...
青春随想_1200字作文 很久以前便看过这部片子了,那是只是觉着搞笑,如今大不相同的是:我是笑着哭的——当我失去我一个又一个小...
《龟兔赛跑》读后感_500字作... 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它主要讲述了:从前,有一只骄傲的兔子,自认为跑步最快,对面有一只老实的乌龟,他跑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