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第56号教室的奇迹》阅读分享
kittenchen
2021-12-11 01:18:16
0

  带着阅读分享的任务,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浏览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4/5,感触颇深,深得像什么样呢?自己都还没细细品读,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敲键盘......

读后感-《第56号教室的奇迹》阅读分享

  雷夫老师把每一位身在一线的老师都请进了他的书里,书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周围.......

  一个傍晚时分,不知何故我找不到我其中一只鞋了-那个时候的我基本上就只有一双鞋,穿烂了才会有第二双。碰巧停电-小时候停电是常事,大都点煤油灯照明,电筒也不知藏在哪里去了。于是爸爸让我照着煤油灯,和他四处找去。或许是因为怕挨揍,小手发抖,煤油倒了爸爸一手,然后点着了....我战战兢兢地缩到一边,等待发落。结果,很意外,爸爸并没动声色....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爸爸并没给我很好的印象和影响。要知道,一年级第一学期我考了全乡第一名,他把奖状贴在了大门上,第二学期开始不发奖状了,我被high揍了一顿--他并没有问过为什么....可这一次他的不动声色,让一直胆小腼腆的我记住了一辈子,也一直影响着我。当了老师以后,我深刻体会到:面对孩子的某些举动,不动声色,或许就能影响到Ta的一生。是的,就像雷夫老师说的那样。

  信任取代恐惧

  信任是一切教育的开始。雷夫老师以感情为桥梁,用信任取代了制度,学生在老师的策略下,开启了自我教育的历程。最好的教育是:教育者能忘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和受教育者一同前行。最好的学习是:学习者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路自己走,错自己犯,在人群中低调行事,在自己的世界里横行霸道,只要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就可以了。

  但是现实是残忍的。所有年长的都可以以教育者自居。教师需要“镇得住”学生,家长需要管教孩子甚至规划他的求学路,比如上什么学校,什么时候去出国等等,就好像不给孩子好好规划一下,Ta的未来就很惨淡一样。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信任缺失到什么程度呢?拿“衔接”来说,大部分家长就是不相信孩子可以顺利地从幼儿园直接过渡到小学,可以从小学直接过渡到初中.....非搭桥的“衔接班”不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设置“幼小衔接”的幼儿园来说,处境很尴尬,设吧,噱头而已,不设吧,世道如此...雷夫说你能做十到数学题,为什么要去做同样差不多的500道练习题呢?强化练习呐!车间的机器产出相同的产品,工厂可以很受益,但是狂笑的是拥有产品专利的研发企业,他们路走得很艰难,但是他们可以掐住所有生产商的脖子。比如中兴事件就值得用来思考教育问题。发展和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比显像的优异学习成绩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如果开发不来,或许,您不该剥夺孩子自己发展源动力的权力。摸索学习是很哭的,但它却可能是让人受益终生的“渔术”。

  您是不信任您的孩子呢还是怎么滴?

  如果参加课外的兴趣班,孩子可以获得额外的知识或技能,是完全可以鼓励的行为---只要不用学习的成效去衡量它的价值就好。比如学学英语,学绘画,学一种乐器,学学游泳或是轮滑等,这些都属于课外知识和技能...如若只为了Ta以后的学习变得更轻松,获得老师的赞扬,家长可以不管不问,那.....试问,真有这个必要吗?教育本该是一个潜移默化被受影响的慢过程,可是大家都着急了。那么着急,终身学习还有意义吗?快餐可以吃,但不要当主食天天整!

  当然,和雷夫一样,我们和孩子之间要建立某种信任是需要冒一定程度的风险的。比如,孩子们还在托班的时候,我就让他们翻越两米多高的攀爬架,在小班的时候他们要从我身上跳过,中班的时候,他们要“走”上我的肩上,然后纵身一跃而下....每一个小差错都足以让我吃不了兜着走。但是,我很明白一点:孩子们很开心。每一次挑战成功他们都收获了勇气,自信和“不可思议”的成就感。这,就够了。很感恩在爱儿坊这个团体里,我可以这样肆意妄为地任性...

  幼儿时期的孩子不需要学习太多的之乎者也和ABCD,播种一些非智力因子,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沦为车间机器,也不至于在人生道路上需要搀扶前行。所以,相信他们,和他们一起挑战你认为的不可能,才能让Ta变得更强大。

  奖赏

  做人做事,尤其是做学问,其实不需要太多奖赏,身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平气和,问心无愧就好。这种好,是别人学不来,羡慕不来的。但是,奖赏还是必须的,必须是公平的,也必须是不公平的。公平是对个人而言,就是每个孩子都该获得奖赏。不公平是对整个团体而言,就是说每个孩子得到的奖赏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某天两个三岁的孩子都翻过了两米多高的攀爬架,你只需要鼓励那个有些胆小且是第一次挑战成功的孩子。这是培养让孩子学会“不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的关键,窥见自己,并随时努力做出改变比做一些不对称的竞争游戏要积极得多。

  我是在孩子们小小班的时候就开始颁发奖状的,但是我很少一起发,也很少以一个名目发出多张奖状的,因为,我知道孩子之间有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独特之处,他们进步的方向不一样;我也知道,在争取奖状的过程中,孩子才是最努力的。所以,要想得到我的奖状,首先要先设立一个小目标:比如学会自己尿尿,然后.....等尿了再说。

  然而,中大班以后,我不怎么颁发奖状给孩子们了,因为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长处在那里,无需鼓励,Ta一样能做得很好。不然,拥有太多标签,拿去炫耀怎么办呢?孩子不需要做童星,不必过分关注Ta的闪耀。

  学会用人是给人以最好的奖赏。在我的班上,孩子们有很多角色,比如班长,组长,或者是其它活动的小帮手,小杂工,节目的主持人等。每个孩子的特色,决定了Ta在班级活动中的角色。在幼儿时期,机会要留给那些有一定天分的孩子--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是后话,有天赋,有兴趣你才会努力对吧。这样双方(教育者和孩子)的努力才不至于徒劳。十多年和这些孩子相处,让我悟出一条真理:劳动,是最能给孩子带来自我认同和成就感的。这条真理虽然没有马克思同志关于劳动的阐述那么哲学,却是劳动给与孩子最大回报。给同学分发餐盘,帮老师拖下地板,把破烂的书补一补....对他们而言,这样“我能”的荣耀并不比站在聚光灯下逊色。他们不会羡慕别人能做什么,而是相互报以掌声,相互鼓励着。被人欣赏和欣赏别人所产生的幸福感难道不是相辅相成的吗?比如足球运动员的快乐除了财富以外,更多的来自球迷和看客,对球迷来说,看球何尝不乐趣?看球的时候,大家吃得开心,喝的high,有时买张彩票没准还能发财,难道不安逸?找准自己的定位,即使做一个球迷,也是有价值的。“互粉”很时尚,也是一种奖赏。

  适可而止地奖赏才能成就心理强大健康快乐的孩子,否则,Ta自卑或者被你溺坏。雷夫老师说知识的获得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马克也要说:在还不是大量汲取知识的幼儿阶段,培养孩子获得非智力方面的素质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奖赏。

  我型我塑

  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规则,生活是需要规则的。但是,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雷夫老师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抱怨制度模式,抱怨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官僚上而无法全身心去做教育,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教育新天地。事实上,作为老师,除了自己的那份坚持和问心无愧,可获得支持的资源真的很少。有时,老师真的像“猎人错杀救了自己孩子的狗”中的狗一样,忠诚着,但一旦被误会,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这听着似乎很不舒服,但确实是学校内老师的处境.....

  雷夫老师说他们的体育课也经常发生“体育老师又请假了”或者“今天没有体育课”的情况。事实上,孩子是喜欢体育课,喜欢玩的。我对我的孩子唯一要求是:要么就玩开心,要么就不玩。怎么开心自己定,我老人家喜欢的你不一定喜欢。所有,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我只关注孩子们的安全,至于孩子们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他们自己学着去协调去化解,化解不了,就学会了忍让。所以,有的孩子会霸道,有的孩子会吃亏........我希望的是家长不要觉得孩子受了很大的委屈一样,非要干涉不可。事实上,有团体才会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被迫去干涉。

  我对户外活动的原则是:夏日要晒,冬日要冻。该滚就滚,该爬就爬。无论风霜雪雨,我们都要到外面去走一遭。所以,大热天他们在烈日下运动,冬天他们和雪花一起飞舞,在刺骨的寒风中奔跑,下雨天会去体验一番被雨淋的感觉,雨过天晴时,来户外踩踩小水滩或者看看彩虹.....曾经一篇报道德国幼儿园的推文在朋友圈里连续刷屏了好几天,记录的大概是德国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在森林幼儿园里度过愉快的一天...当然免不了在草地上翻滚,在泥塘玩耍的画面。其实我想说,只要你愿意,你敢把孩子给我,我一样可以给你玩出很多花样来。只求不要在孩子弄脏衣服后训斥孩子,在孩子感冒或者生病的时候善意提醒老师“别这样”玩,更千万不要上纲上线......那你就来吧。

  对孩子们来说,任何一种天气都是神奇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拥有最真实体验。我只是想让我的孩子们在多年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坏天气,他们依然可以像在旅行一样,享受到美好的心情。即使被暴雨淋成落汤鸡,不会抱怨父母没送雨伞,还会微笑地说着:哇,从来不曾有的经历,这雨淋着好舒服!因为,在幼儿园时期,Ta曾在风雨中体验到了快乐。

  教育的土壤

  教育是全球性的职业,哪儿都一样。和大多数中国的老师一样,雷夫老师也在体系内,制度下挣扎着,对抗着,有开不完的会议,学不完的文件,搞不懂的测评,听不完的专家屁话....在教育的路上,时间都流于形式。

  那些盛赞国外教育机制多么好的估计在Ta求学的时候都是上课两边跑的,一三五在中国,二四六在国外,星期天在飞机上.....其实,国外真的有它的好,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借鉴,也有不好的,身边似乎也有案例...我们要理性看待,而不是一味地贬低自己。因为各自的土壤不同,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能思考做的是,如何让橘或者枳都发育得更好。这需要大家的努力,尤其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更要肩负责任去努力改变,而不是把孩子早早地送出国,为他国培养公民。或许你可以像《我不是药神》的主角一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带来变革....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老师和家长阅读的教育心得--《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书,还没读完,更没有细读,但这阻止不了我的强烈推荐,书中有很多经典案例值得细细品读和思考。估计我读完第二遍,还会再来一篇读后感。

  这是要把读后感写成自己的书....的节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兄弟》读后感 壹初次阅读余华的作品,是《活着》,当时五年级的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虐”到了,这一次,我看到...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及其读后... 一、缘起读何勤华先生所著的《中国法学史》,何先生给中国每个朝代的法学家立传,介绍其法学思想。我就想,...
破毁铁屋的希望 ——《呐喊》读... 0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
《逍遥法外》读后感 之前一直看贺卫方老师零散发表的文章或者与他人合著的书,这一次决定看一本贺老师的著作。这一本《逍遥法外...
读书笔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心情是沉重的,但感觉转瞬即逝,这是我从小练就的过目即忘的本领,哈哈。所以用...
《利维坦》读书笔记 我在之前小组汇报时主要负责的部分是介绍霍布斯,以及对《利维坦》这本书进行简介,后来对这本书第二部分“...
《小说写作教程》读书笔记300... 传统文学创作理论与当代读者需求的脱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标题,自己心知肚明,现在还没有能力写完它。毕竟最起...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摘录1: 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能...
青春随想_1200字作文 很久以前便看过这部片子了,那是只是觉着搞笑,如今大不相同的是:我是笑着哭的——当我失去我一个又一个小...
《龟兔赛跑》读后感_500字作... 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它主要讲述了:从前,有一只骄傲的兔子,自认为跑步最快,对面有一只老实的乌龟,他跑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