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性--南怀瑾”心要”》读书笔记
kittenchen
2021-12-11 01:18:30
0

  趁着这空闲之余,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教育与人性--南怀瑾”心要”》是怀师文化编委会编著而成。对于主人翁,大家基本上都有耳闻,是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人,是一位大师。生于1918年,卒于2012年。百度百科如此说明:

《教育与人性--南怀瑾”心要”》读书笔记

  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3]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当然,今天主要为大家讲解的不是主人翁,而是这本书《教育与人性--南怀瑾”心要”》。首先,在书的开篇,先生提到:

  我们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财富力量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这里提到几个问题:

  一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教会学生大量的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关于谋生的事情,应该是职业教育做的。而当前的教育环境似乎做的还不够,本应该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的中小学在极具目的性的灌输知识,而引导传授职业技能的大学却忙于学术研究。正如前段时间听人说起我们中学教人考试,就是让他通过和其他人对比、竞争,通过“踩死”一群人夺得高分,以后长大工作后就成为职场中勾心斗角之人。

  二是家教与其他教育。家教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胚胎形成之初一直到生儿育女,只要有家,家庭就会对处在其中的人施加显性或者隐性的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要形成为什么人的基础。

  三是构成我们身边整个社会体系的基础,不仅有物质(财富、地位等),也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获得人生幸福的真谛,就在这精神追求,人格提升上面。

  在本书走后有一段话:

  教育是讲什么呢?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改正人性,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这是一个目的。所以教育的目的是改进人性,教育就是政治,就是法律。

  父母也好,师长也好,社会上的人也好,他们随便有个动作,孩子们一眼看到,已经发生影响了,这就是教育。所以教育不只是你上课教些什么,整个的天地,自然的环境,统统是教育。

  这第一段话阐述了教育的实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传递知识和技能,而首先要做的是使人向善。为什么先生会说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改正人性呢?笔者对此也是思考了很久,只是偶然间读到一本关于大众心理学的书,才恍然大悟,所谓人,本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类,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也就是和猴子是亲戚。一天,有人说自己最怕去峨眉山了,因为那里的猴子喜欢抢东西。所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改正人性,让人学会控制自私、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学会理解,学会分享。

  第二段话说了施加教育影响的范围,一个人是怎样的人,决定于他所经历的一切。在成长环境中,经历过什么,自己也会逐渐向这个方向靠近。所以,我们总能发现,孩子不仅从长相上像极了其父母,在性格行为上也像极了其父母。当然,这前提是建立在孩子与父母长期相处的基础上,耳濡目染,必定有所影响。常听我单位副校长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是耳濡目染的结果。优秀家庭的孩子出了败类,就如同农村家庭出凤凰一般,是小概率事件。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他身边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作为老师,作为亲戚朋友,作为社会和政府,为儿童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幸福的成长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是需要借鉴经验的,而经验必定是过去的。那是谁的经验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有了经验,可以保证自己少走许多弯路。

  举而措之天下之尼,是谓事业。

  我们时常在讨论,什么是职业,什么是事业。书中给了一个判断标准,即能够惠及全天下人的才能够叫事业。所以,常有人说,特别是一些老师说自己的工作就是事业,恐怕有待商榷。教育者如若要做一番事业,必然要让自己的行为普及天下人,不仅是自己的学生,还有整个世界的所有人。作为教师,可以选择除正常教学行为外,再组织社会培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其他的学生及父母等社会人士进行公益培训,传递知识),让社会因自己的力量而逐渐美好,这样的才能叫事业,这也是笔者不断追求的。

  吾少也贱,多能鄙事。

  笔者读书总会结合起自己的经历。这句话,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有些人,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什么都会,什么多知道。书中给出这句话(最初是孔子说的),说因为自己年少时出生贫贱,许多下等职业也都做过,所以懂得很多事。无论什么年纪,无论自己处于什么时间和位置,都应该加强自己的学习,博闻强识。

  考好的进名校,考不好的只好读差学校,既然这样那何必要学校教育呢?教育是为了培养那个不行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将不好的、不对的人教好。

  尤其现在发展到还要学生给老师打分数,受欢迎的才可以当教授,不受欢迎的就滚蛋了事,这不晓得是个什么教育。

  第一段也是当前教育的现状,贵族学校,名校等,享受了优质资源,最后能考出好成绩也是自然。但是,究竟同层次的学生到底在名气学校与在普通学校所得到的提升有多大区别,答案无从得知。第二段的情况不仅在大学,其实现在中学也是如此。当然,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做法,但毕竟有其问题。笔者从教多年,有些有能力的老师学生很可能不喜欢,因为太严格之类;反而有的讲课讲不到重点,但是会讲笑话,会吹牛,而让学生喜欢。这种案例实在太多,就前段时间一位学生在我面前评价自己现在的各个老师,恰好他说的这些人我都共事许久,实际能力与孩子说的并不十分符合。中小学生发展不是很成熟,有些观点,确实需要参考,其实,这对于成年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教育与人性--南怀瑾”心要”》读书笔记

  现在新闻挖空心思找噱头,制造新闻,还为了广告收入,等等,已经舍本求末了,与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离得越来越远了。

  网上新闻天花乱坠,负面消息总是大于正面消息,让我们感觉这世间每天都在出车祸、跳楼等。其实呢,世间万物都符合阴阳协调,那些极端的事件总是小概率,我们在关注新闻的时候,需要选择,需要保持正确的态度,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判断标准。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经、春秋

  这么久了,终于知道古代人在学什么了。老祖宗的东西,我们可以改变一些以适应时代,但是还是不要全丢了好。四书五经这些,主要是讲做人的道理,而现代人似乎丢的多了一些。比如有人问到“府上哪里”,我们正确的回答是什么?是说“我府上成都”吗?正确的应该是“不敢,小地方成都”。

  你不要看扫地、抹桌子、端晚没什么了不起,这些都是一种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会了,以后长大去做事自然会了。基本的教育没学好,而专门去读书,这个教育是失败的。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不仅要学知识,在自己生活中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就是生活教育,这也是做人的起点和根本。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交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兄弟》读后感 壹初次阅读余华的作品,是《活着》,当时五年级的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虐”到了,这一次,我看到...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及其读后... 一、缘起读何勤华先生所著的《中国法学史》,何先生给中国每个朝代的法学家立传,介绍其法学思想。我就想,...
破毁铁屋的希望 ——《呐喊》读... 0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
《逍遥法外》读后感 之前一直看贺卫方老师零散发表的文章或者与他人合著的书,这一次决定看一本贺老师的著作。这一本《逍遥法外...
读书笔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心情是沉重的,但感觉转瞬即逝,这是我从小练就的过目即忘的本领,哈哈。所以用...
《利维坦》读书笔记 我在之前小组汇报时主要负责的部分是介绍霍布斯,以及对《利维坦》这本书进行简介,后来对这本书第二部分“...
《小说写作教程》读书笔记300... 传统文学创作理论与当代读者需求的脱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标题,自己心知肚明,现在还没有能力写完它。毕竟最起...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读后感 摘录1: 既然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规律,那就尽量多使用规律,利用分组和间隔创造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能...
青春随想_1200字作文 很久以前便看过这部片子了,那是只是觉着搞笑,如今大不相同的是:我是笑着哭的——当我失去我一个又一个小...
《龟兔赛跑》读后感_500字作... 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它主要讲述了:从前,有一只骄傲的兔子,自认为跑步最快,对面有一只老实的乌龟,他跑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