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资料室散步,窥见一书名曰《乾嘉考据学研究》,生一阅之冲动,盖因近来研读经典,想总结点读书方法。略知西方有哲学解释学,中国有考据学,始于汉,兴于清,为一种治学方法,考据与义理兼有,小学与大学共进。作者以学术史和古文献学研究相合,力图总结其成因和得失,于我辈读书阐释经典应有益处。
考据学的成就主要三点:训诂学从以形训义发展为兼容以音训义;以经解经的方法,避免“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经史互证,经从史出。此三者皆与当今学术有重要启示。重视“形”和“音”,其实与西方语言学区分“语言”和“言语”有相似之处。“形”就是“语言”、“文本”,那是它在者,是死的,而“音”就是“言语”,“说话”,虽然不是直接“对话”,但研究“音”是在一定程度上复原“言语”场景。对于我来说,这个方面无底子,尤其是音韵,从今天开始用力也未必能所获,老矣。另外,我以为“经史互证”是特别重要的方法。记得斯宾格勒说过:“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哲学史。”这表明历史研究与思想研究同步的重要性。我想这也是黑格尔主张的,并被马克思所推崇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具有内在一致性。当今学界流弊之一也许是历史研究与思想研究脱节,这应该是鄙人以后学术追求的旨趣之一。
考据学有成功之处,也有缺失。考据学的终极目的还是“明道”,戴震由考据而明道的实践虽然看起来比宋学更有实据,但由于缺乏思想史的方法和眼界,终不免落入“六经注我”之境地。还有,考据学以儒学为门户,自甘居大,鄙视释道、西学,这恐怕是考据学最大的毛病。
另外,读此书还懂得了与以前道听途说不一样的某些知识。
以前听说,乾嘉考据学是由于清廷文化高压,吓得这帮学者一头扎进考据而不能自拔,并以此保全自身。其实考据学有思想史发展的内在成因,并不全因高压环境,甚至可以说与高压环境没有关系。反对宋学空疏,回到汉学才是考据学兴盛的内在逻辑。
以前听说,乾嘉考据不重义理,只会考据。此书认为乾嘉考据学目标还是义理,并有自己的义理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也许,经过宋学繁荣后,学界需要有一个“存其学”的时代,然后才能“通其学”。考据学并非重考据而轻义理。
本书内容提要:
第一章乾嘉考据学成因(上)——乾嘉时期学术思潮与学术观念的变化。
一考据溯源
1,考据之源:《四库提要》说:考据学始于郑玄。学者段、俞追到孔子、子夏。
2.考据与义理之分:
儒学发展无外两点:考据训诂、推阐义理。包含在:今古文之争、汉宋之争、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
考据学萌于先秦,成于两汉,一盛于南宋,再盛于乾嘉。
二古籍错讹炽盛与学术文化日趋繁荣之间的矛盾
三实事求是、学宗汉儒风气的形成。
四乾嘉学者心态及致用观念的变化
1积极入仕,反对归隐
2反对结舌,卑弃讲学
汪中《述学别录·讲学释义》,p37.
3排斥释道,反对享乐
五 疑古辨伪之风与乾嘉考据学之关系,此与考据学兴盛并无联系。
六 西学东渐之风与乾嘉考据学之关系
天算学进入考据学领域,主要就是演绎推理法。然天朝大国的自大心态,未能有所成。P47. 杨光先与汤若望的“中西历法之争”,现在看来是个笑话。
第二章乾嘉考据学成因(下)——乾嘉时期的社会面貌与文化政策
一乾嘉时期的社会面貌
二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
三禁书与文字狱
“寓禁于征”。
“考据学的兴盛,与禁书和文字狱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P80-81
第三章乾嘉考据方法
一小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化
1.小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先导作用之认识
钱大昕:“六经皆载于文字者也,非声音则经之义不正,非训诂则经之义不明。”《潜研堂文集》卷24.p82.
2. 古音韵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
宋吴棫、郑痒《广韵》,顾炎武《广韵》,江永《古韵标准》,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等皆有贡献。集大成者江有诰《江氏音学》。
3.古声纽研究方法与成就
4.训诂学方法的精密与成熟
“以型求义到因音求义是训诂学上革命性的变化。”P87案:有点将文本看作是“语言”还是“言语”的意思。
二古书通例归纳法的客观化与规律化
三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求证方法
以经解经、以经证经。孙星衍:“古人解经之例有三:一曰守师说,一曰以经解经,一曰以字解经。”《孙渊如外传》卷2,p103
四博涉专精与综贯会通的方法。
第四章乾嘉考据学派别
一诸家分派说的局限性与惠、戴、钱三派说的提出
二惠、戴、钱学术渊源考辨
1.惠栋学术渊源考辨,2.戴震学术渊源考。3.钱大昕学术渊源考。
惠派求古,以形训义为主;戴派求是,以音训义兼容,钱主张经史不分,经自史出。
三惠、戴、钱学术交往与钱大昕的学术地位
四惠、戴、钱三派人物归隶与学术特色比较
后焦循、凌廷勘、阮元、江藩开始对当代考据学进行总结,代表作阮元主持《十三经注疏》,江《汉学师承记》,《经解入门》
第五章惠栋考据学述论
一惠栋著述与《周易述》系列考辨
惠彻底抛开王弼、韩康伯以来注疏,以汉儒荀爽、虞翻之说为主,兼采汉魏诸家之说,自为注而自疏之。P138
二倡复汉学的廓清工作——对宋学之否定与对汉学之倡复。
三倡复汉学之核心工作——汉《易》之整理与研究。
惠校改《易》卦爻辞字例表,p144-145.
四惠栋《易》学思想探微
1.《易》之性质——赞化育之书,2.《易》道即“时中”说,3.发古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明堂之制与禘祭之礼的复原。
五惠学之功绩与影响
六惠学之失与倡复汉学之弊
1.小学训诂中的拘形索义与望文生训。
2.过信汉儒,矫枉过正。
3.证之以实,得之以虚。
第六章戴震考据学述论
一小学
1.文字、训诂学上的贡献
2.古音学研究成就
二天算学
三名物典籍之学
四地理学
五由考据上推义理之缺失
将义理建立在考据之上的方法“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反对宋学空泛义理p181.
错误:第一,对诸经与旧注不能用历史发展的观念来对待,而是笼统视为同一思想体系来相互印证阐释。案:没有思想史的眼光。
第二,间有强经义以从己义。
并非训诂、通经、明道之成功范例。P183.
第七章 钱大昕考据学述论
一小学
对古声进行科学分类的第一人。案:曾听陈寅恪先生说:汉语声是受到佛教传入的影响。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
二目录、版本、较勘之学
三金石、职官、舆地之学
四氏族谱牒、避讳、蒙古文字之学
五考据学之得失
前二位学者一切都为经学,而钱一切都为史学,乾嘉时期的史学大师。
第一,大倡经史无二,将史学抬高到等同于经学的地位。
第二,在治史门类方法上开拓创新,影响极大
第三,在修史理论与实践上贡献突出。
第四,在惠、戴之学盛行之时,钱处两派之间,对他们的不足进行纠偏。
第五,钱学之不足与缺点
未能系统成规模地提出自己的史学思想或义理之学。惠有《周易述》,戴有《孟子字义疏证》,章学诚有《文史通义》出色的史学理论专著。
在史学各分支学科的方法理论山,也有同样的不足。
第六,对乾嘉学者不著当代史的一点思考
国家承平,史作不多,厄运当头,史学繁荣。案:是不是也可以说,“国家不幸,史家幸”啊。
第八章,乾嘉考据思想
一乾嘉考据学家之学术分类思想。
1.戴震义理、考核、文章三分说。
2.王鸣义理、考据、经济、词章说。
3.卢文昭学分六类说
4.钱大昕通儒之学与俗儒之学
等等
二义理、考据与词章之关系与争论
三乾嘉考据学家论义理之学
四愈往前古,愈得其真的儒家求本化思想。案:有点像“原教旨主义”。
五正本清源、董理群籍的学术思想
六膜拜六经、通经治世的致用思想。
第九章乾嘉考据学得失(上)——乾嘉考据学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
一,传统古文整理、总结与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以《诗经》为例。
二,考据学各分支学科方法理论的建设——以较勘学为例。
三治学精神与风气方面的积极影响。
四直面人生、关注社会的用世精神。
五,乾嘉时期学术社会化与学者专业化之趋势
六,乾嘉考据学之历史地位
1.承上启下、贯穿一代之主导学术;
2.古文献学发展的高峰;
3.通向现代学术的桥梁;
第十章乾嘉考据学得失(下)——乾嘉考据学式微与弊端
一,治学风气由实而虚的转变与考据学之式微。
二,实事求是与拘守经籍、汉儒之间的矛盾。
1.拘于经典,不知通变之弊;
2.拘于汉儒,株守门户之弊。
三治学方法与材料运用方面的局限与弊端
1.小学方法与材料运用的局限与弊端;
2.古书通例归纳法的局限性
3.以经解经,以经证经方法的局限性
4.轻信好异、妄改古书之弊;
5.疏于审证、轻下结论之弊。
四考据学独尊、排斥其他学科的弊端
1.绝重考据,轻言义理
2.排斥释道,视如仇敌
3.轻视词章,鄙弃艺术
4.自甘居大,轻视西学。
上一篇:《局外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