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也是作者的观点,给我的感觉作者的家族应该都是比较自律的,所以,一些方法不太适合懒散的家庭去实践。并且第一个章节都是用来夸他家孩子的,别家孩子也没有借鉴性,可以不看。)
优秀的孩子,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当然包括学习!主动去自学,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注: | 自学能力更重要
世俗的力量,习惯的力量足以让一个理智清醒的家长晕头转向,懵懵懂懂。
和孩子保持“安全距离”
孩子的学习就像花草,家长离得太近未必是件好事,有意而善意的关怀往往是无意而恶意的伤害或摧残!
孩子的学习就像风筝,风筝要想飞得高、升得远,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家长只有敢于松手和放手,才会领略到腾飞的壮美!
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相对减少了家长的时间与精力的支出,何乐而不为呢?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温馨和睦的家庭的前提是,家庭成员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黏”在一起“耗”时间。
妈妈过度的爱,将泛滥成灾
多数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不能胜任的。
注: | 现在的妈妈除了照顾家,还要上班,再教育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妈妈不是超人
知道自己心烦,为什么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更烦呢?
注: | 一个唠叨家人被作者问起被人唠叨的感觉时说会烦死了
“非常”妈妈,“非常”孩子
刘妈妈终于下决心要做个和以前不一样,和其他家长不一样的“非常”妈妈,因为之前所有的努力,对孩子没有任何改变和帮助,无奈之下,刘妈妈必须改变!
注: | 和别人一样的关心付出没有改善,苦口婆心没用,只能换一种教育方式,比如鼓励
孩子爱玩,那就鼓励他去玩,拼命玩,引导他玩出花样,玩得别出心裁,然后在孩子最喜欢的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加入“知识”(不仅仅是课本内容),这样,孩子会大口吞下并及时消化,却不知自己最厌倦的“学习”裹在其中。
孩子可以有爱好,但爱好不能太多,尤其是不能认同很多爱好的同时“发作”。
迫切需要补习的孩子应该是本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非常热爱学习,除了认真完成学校的课程外,还需要适度地拓展和延伸知识面。
注: | 自我求知欲望强烈,又想拓展知识面的孩子才适合补课
孩子首先会觉得老师很重视自己,他会比以前更注意自己的表现。同时,他也会联想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很密切,自己没有空子可钻了,以后肯定也不会提出刁难的要求了。
注: | 母亲编了谎话来告诉孩子这些安排是妈妈和老师商量好的,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也让他觉得自己受重视
家长都把孩子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孩子却是每天都在变化的。
经典例子-家长和孩子活在不同的“时空”
那你告诉她在哪里等你了吗?你告诉她什么是乱跑,什么不是乱跑了吗?
注: | 一个母亲因为孩子乱跑就打孩子,这句话是作者对这位母亲说的。我们平时确实许多事情没和孩子说清楚
聪明的孩子就因为聪明,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爱好和兴趣,才不会把自己当成只去学习的工具,聪明的孩子喜欢有多姿多彩的梦想,而学校教育却让孩子没有机会去梦想,于是,他们就会在学习之外换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梦想。
如果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以为孩子是贪玩所造成的,采取粗暴的强制方式要求孩子多学、死学,那聪明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厌学,直至彻底远离学习。
注: | 许多时候,只是大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明白大人在说什么。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如此,老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最通用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常规的教育。
教师是讲书本知识的工具,学生愿不愿意听,听懂听不懂,全凭学生自己!教师只能按照设定的程序和计划去运转,转得快与慢,讲得深与浅,全凭教学大纲和进度!
注: | 是这样的吗
父母们交口称赞甚至顶礼膜拜的“早教”,却成了孩子后来厌学的“种子”。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的早教老师水平不高,科目不全,所以,才给后来的小学老师留下了“再教育”的可能。
注: | 早教没学会反倒是好事了
让孩子习惯于“好习惯”
究竟哪些习惯才是孩子学业最重要的呢?
热爱学习的习惯、自学的习惯、随机应变的习惯和乐于思考的习惯。
给孩子建立规则远比直接帮教更重要。
因为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必须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
我们管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坚持下去。
有了好习惯的孩子,并不需要家长或者老师的特别叮嘱,自然而然就会延续。而此时,家长就彻底解放了。
时间表中要引导孩子设立相对固定的看电视、玩游戏的专用时间,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有束缚又相对自由,有放松又要相对收敛,这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苦差”,要认真地学,勤奋地学,但还要找到最适合孩子的个性化方法,形成自己特有的方法或者技能,单纯靠“老实”学来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
学习“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是西方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学生最缺乏、最弱小的能力。
好成绩不是家长教出来的,是孩子自己学出来的。
注: | 要让他意识到是在为自己学习
学业规划
对于家长来说,“学业规划”远比单纯管教孩子更有意义。 我们没有的,不能让孩子继续没有!
孩子的爸爸妈妈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家庭自身,让家庭成员关系和睦、融洽,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具体的学业帮教工作,而是专注于更高层面的孩子的学业规划。
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
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如果家长要求过高或者说要求不高但是孩子还是达不到,对孩子来说往往会走向反面。
真爱孩子,就要视子如父,在尊重(仅有赏识还不够)甚至崇敬中,让孩子保持神圣的、纯洁的自尊,因为你的孩子很可能会超越你,也或许就是未来的总统,难道不值得你去尊重和爱戴吗?
真爱孩子,就不要担忧他(她)的将来,而是多些鼓励和支持。
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
孩子最好的教育模式是自己教育自己。
注: | 孩子从来不收拾房间所以找不到自己的袖标,从那以后就开始变得有条理起来
我所主张的“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其实就是家长和孩子互不干涉,各忙各的,家长无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指手画脚,而孩子也同样无权主张家长给自己学业和成长方面的诉求。
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给孩子绝对的自由权和充分自主的空间,给孩子充分的自信心、自尊心,让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着自己独立面对、思考或解决自己可以面对的事情。
不要求孩子听话
家长只是比孩子年长一些,对孩子要以理服人,民主协商,谁说的对就照谁说的办,不能倚老卖老,强迫孩子无条件接受你的一切。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絮絮叨叨地对孩子说“听话,做个好孩子”!几乎所有的老师也会不厌其烦地说“听话,做个好学生”!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必须听话的空间里,究竟为什么要听话、听谁的话、怎么样才算听话,他们却一直毫无头绪。
找回孩子的学习兴趣
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关键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单纯的补课,只能是让本来就厌学的孩子更加厌学,最终让孩子害怕学习,甚至远离学习。
教育孩子一定要从小处着手,尽可能提前解决,而且要用心解决。
第一招:跟着孩子的爱好去爬竿。
找到孩子的爱好后,把他应该掌握的知识,如数学、语文、英语等,全部改头换面,变成符合孩子爱好的知识,
第二招:把孩子的爱好拉下马。
如果孩子热爱,家长又不介意将来孩子的选择,那就因势利导帮助他积极走上网络之路,孩子将来很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人才。
第三招:创造孩子的爱好。
管教
管教是不可缺的,但是要分清楚管什么、怎么管。
不管在哪种教育模式下,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那就等于对孩子的绝对放纵,这时无知者无畏的孩子,谁能料到会搞出什么花样来!
注: | 作者之前一直说要不管,看来最终还是要管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指望谈话和交流就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注: | 孩子毕竟是孩子
教育切磋
珍惜孩子主动的交流机会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做他(她)所喜欢或者擅长的事,热切地希望家长迎合时,家长不管自己是不是喜欢、值不值得参与,千万不要一概回绝。如果家长经常回绝这种要求,孩子将不会再找你“玩”了。对于家长来说,就错过了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教育机会是孩子主动为自己创造的,家长好好利用,效果一定不错。
找对与孩子交流的时机
“切磋”必需的条件:孩子的心情很好,学习劲头十足;家长非常有把握地直接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经常,最多一个月一次(千万不要把自己演变成“三陪家长”)。
上一篇:读书笔记——哈贝马斯
下一篇:《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