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理不清头绪,再读大概了解了故事。
梁亦清专门做玉器生意,他们一家都是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梁君璧,二女儿梁冰玉。有一天他家来了两个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一个长者带着一个小孩,梁家热情招待。后来那个小孩不走了,一定要拜梁为师,长者见留不住便独自前行,而小孩子留在了梁家学徒,后来那小孩改了姓名韩子奇。
韩子奇刻苦努力,和师傅一起打点生意。有一次梁接了个大单——按照郑和下西洋的话来雕玉。眼看这活要结束了,梁亦清突然眼睛看不清,没拿住玉,刚好把这玉的中心位置给摔断了。梁亦清哪受的了这样的刺激,竟断了气。谁知被蒲寿昌的老板给讹上了,韩子奇为了帮师傅还债照顾师傅一家主动去蒲寿昌做学徒,时间为三年。他忍辱负重,并重新雕了郑和下西洋,深受洋人的喜欢。三年期满后他又回到梁的奇珍斋,重新开张。梁家人非常感激,大女儿君璧嫁给了韩子奇。
刚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韩子奇和君璧生下一个儿子叫韩天星,后来时局动荡,韩子奇爱玉心切当时买玉的洋人就劝他一起去英国避难,还可以保护他的宝贝。君璧不愿同去但韩去意已决,君璧的妹妹冰玉也要一同前去,二人便随着洋人一起去了英国。
漂泊在外再加上冰玉本身对姐夫就有特殊的感情,当时洋人的儿子也爱慕冰玉,小小的冰玉哪能承受这么多汹涌的感情,只能把全部告诉姐夫。洋人儿子和冰玉表白后被拒绝后因为战争一下子丢了性命,冰玉更是愧疚万分。于是他和姐夫在异乡互相取暖,两个人还生了个娃叫新月。
后来韩子奇带着新月回国,妻子君璧怎么能承受的了这样的事情,但儿子天星特别喜欢这个妹妹,君璧养下了这个孩子。后来新月上大学,君璧死活不肯,韩子奇无奈以自己的一块宝玉做交换。新月在北大的西语系认识了自己的辅导员楚雁鸿,二人一见钟情。后来新月生病,楚也经常来探望,新月的病情不断恶化并且新月在无意之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很绝望希望马上能见到楚,结果却没有等到……因为楚不是回族所以遭到了君璧的反对,但在新月下葬的时候,楚亲自为她试棺立墓。
后来随着战争的迫害一家人流离失所都没了性命。冰玉回国想见自己的女儿和亲人时,发现一切早已大变了模样,她重新买回了奇珍斋,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我和小朱聊天提起最近在干嘛提到了读书,她再读这本书,我也没太读懂索性也重新读,我们俩还交流了一番,我大概整理了一下。
小朱的见解
穆斯林的葬礼架构倒很宏大宏大,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来的坎坷浮沉,穿插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算是是一部波澜壮阔。但是我感觉里边关于人物的描写不是特别丰满——韩子奇如何靠智商和情商发家写的并不多,还有就是韩天星他小时候是一个爱骑大马的孩子,长大后变成那个样子的……也并没有太多交代。还有就是楚雁潮在新月临死前的那些话我感觉有点不真实啊……可能太纯情了吧
我个人感觉里边构造最丰满的人物是韩太太,她虽然算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坏人。她的行为,语言心理之类的挺符合逻辑的。对于韩子奇和韩冰玉结合我只能说应该合情理吧,毕竟他们经历了战争。
当然也有好的,例如玉的知识,还有里边体现的很少的穆斯林的文化,他里边写了三场葬礼。但是我感觉这本书可惜了这么宏大的背景和这么有气势的书名了,和我之前看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单薄了一些。
我的感想
书里一直强调穆斯林回族的规矩习俗,但是感觉这不是主线,好像若有若无。我觉得这书主要是讲穆斯林背景下的矛盾与冲突,冲突最多。新月和楚、冰玉和君璧、冰玉和洋人的儿子、韩子奇和冰玉君璧、蒲寿昌和博雅斋……
讽刺更多吧,穆斯林的规矩那么多,他们都是虔诚的信徒。虽然不想打破规矩还是让规矩面目全非。这里面有无奈和心酸,也有动荡的背景的束缚。反过来一想也说得通,如果不是在穆斯林背景下,好多事情顺理成章。
我想不通最后冰玉为什么要回来,带着希望见自己想见的人还是终于要勇敢面对还是始终放不下亲人?到最后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是什么?
上一篇:《我不》读后感1000字
下一篇:《富甲美国》读后感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