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描写的生活场景细碎而生动。非常有代入感,真切、真实,描写传神,非常有质感。
其一,文章开始写李海叔叔要来的一个场景:“叔叔打电话的时候,我正陪父母斗小牌。一岁多的女儿在摇椅里睡觉,被电话铃声惊醒,烦躁地大哭起来。听说李海叔叔已经到了城北,父亲把手里的纸牌横着丢在了桌子上,皱着眉头说:“干啥来?”父亲的意思是,你没有必要来,这里没有人想你。或者,你根本就是不知趣,来得实在多余。父亲的情绪影响了我,父亲不喜欢的人也很难让我喜欢。所以陪叔叔走的这一路,我都打不起精神。”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素常而真切?我陪着年迈的父母打牌,孩子酣睡着。
这短短几行文字最少透露几个信息:
第一,我和父母,尤其是父亲感情很好,“父亲不喜欢的人也很难让我喜欢。所以陪叔叔走的这一路,我都打不起精神。”而这种父女情深的描写几乎字里行间都氤氲着。文章还有一段写老叔和父亲干仗,言外之意讽刺我二十大几了不结婚,父亲毫不犹豫反驳,我闺女会写小说。还有家里盖了大房子,父亲专门辟一件给“我”居住,只要一天不出嫁,家里就有你住的地方。这句话,温暖了我一辈子。
第二,李海叔叔不受父亲待见。父亲把牌横着丢在桌上,“横”“丢”区区两个字把父亲的不耐烦不喜欢的情感跃然纸上。后来父亲病了,叔叔来看父亲,“父亲把厌烦摆在了脸上,总是把脸朝向里面,把后脑勺对准叔叔” 。
第三,平常百姓的温馨日子透过简短的“打牌”、“摇椅里甜睡的幼女”传递出来。我们想象着,老少三代,灶上有棒子粥热气腾腾的;摇椅里孩子酣睡着,桌子旁我和父母打着小牌,特别有画面感,很容易想起多年前央视一个节目《百姓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画面都是平常百姓的琐琐碎碎,却特别温暖。
其二,李海叔叔第一次来的情景更是出神入化。书里写:父亲上窑回来,在院子里喊,来客了!来客了!父亲嘴里的喜气,把全家人都调动了起来。哥哥担起水桶去挑水,母亲和面,姐姐烧火。然后是咣咣擀面条的声音。我在屋里就能听见一家人热火朝天。父亲在屋里宣布:从今天开始,李海就是你们的亲叔叔!母亲正倚在墙柜上纳鞋底,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突然也变得神圣了!
不见父亲其人,声音先传了出去。躺在炕上害着眼病的“我”,听着院子里父亲大喊“来客了”“来客了”,父亲的兴奋之情溢满了这个贫素的家。全家总动员,招待贵客,这个时候的李海叔叔就是我们一家仰视的人。连母亲的笑容都神圣了。
叔叔撒在炕上的糖让“我”甜了好几年,也让我在同村的小伙伴们面前赚足了面子,叔叔不仅是我家的客,似乎也成了整个一条街甚至整个村子的贵客了。
以后,整整二十几年,父亲都在大年初一,晃着膀子攀上河堤,等待李海叔叔。
书里有大量的温暖美好的细节展示,把农民对待友谊的质朴、厚道描绘的妥帖细致。
其三,母亲给李海叔叔准备东西的情境也非常真实。
母亲拿出一个布兜,还有一个布兜;拿出一个袋子,还有一个袋子;母亲一下子就掏出来七八个。母亲突然“哎呀”了一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她显然是让那些布兜、袋子吓着了。她让我把父亲喊了来,两个人头碰头摆弄那些布兜袋子,嘴里咕哝着商量了老半天。最后一致决定,哪个布兜、袋子都不能空着走。烟叶、粉条、薯干、花生、瓜子、红小豆、白爬豆、芝麻、棉花、黏面、小米……只要我们家有的,不管是啥,统统带给叔叔。于是叔叔走的时候,自行车就像是全副武装一样。车把上,后座上,绑的绑,挂的挂,都是装满了货物的布兜和袋子。最多的一次,母亲曾掏出来过12个袋子。
这个情节的翻转,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前面讲“我”家对李海叔叔的羡慕,后边突然变成李海叔叔对“我”家的物质依赖,让李海叔叔从天上跌落到地上,这个翻转特别巧妙,也为后来一家人对李海叔叔的情感变化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