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完有一段时间了,确实是本不错的书
因为书里面写满了中国的家庭观,中国人的认知和家庭的悲喜
说什么悲喜,主要是悲剧
国人是靠集体意志生存的,集体意识主要来自于家庭家长
西方还有个客观客体,比如耶稣、安拉之类
所以那里的真理不是掌握在眼前人,而是有个客观所在
但是一个中国家庭的集体意志就是家里的这么一两个人
要么爸爸妈妈 要么姥姥姥爷 爷爷奶奶其中的一个
所以这个人的水平高低、见识远近
成了一切的一切的瓶颈和天花板
高还好
低怎么办?
所有的孩子没办法选择家庭,贫穷富有都可以不在讨论之列
暴戾、残忍、以爱之名怎么办?
they are chosen
孩子一张白纸上 画上一片叶子 可能一辈子都擦不掉
程序里写上一些bug,再好的程序员,可能一辈子也改不完
养孩子这事的严肃性,我觉得堪比任何国家大事,远比恋爱结婚重要
可是偏巧没有任何的考核、认证、培训
俩个人一个高兴、或者一个不高兴
轻易的就可以要个娃
很多家长把娃当成个客体
用以替代自己的感受、传递自己的感受
科学的养育,需要客观的工具
而要放弃自己的主观和经验
因为这些来的不靠谱
不如心理学家、育儿学者们的理论和工具科学
有的用“邻居家的孩子”来传递家长的焦虑
有的用“我家娃才八岁、摸你一下怎么了”来传递自己的窥私欲
有的“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动”的安全焦虑来阻止孩子的自由探索
有的”这个我帮你弄、那个我来弄完“的越俎代庖和可怕的占有、支配欲望
太多的家长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甚至苛刻,却对孩子无比溺爱、骄纵
太多的家长对自己没有要求、一无所长,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太多的家长以爱之名将孩子放到“兜里”“嘴里”这样所谓的安全境地,却让孩子失去了体验的能力和成长的能力
太多的家长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把这种认知水平和阿Q精神毫无保留的传递了下去
我们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要孩子这件事,是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一世,最重要的一件事
没有之一
做好了,我们就是孩子的下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甘为娃梯的老师,给孩子无限的可能
做不好,我们就是孩子的上限,“老鼠儿子会打洞”,是孩子长大过程中无数困挠的根因
我觉得这本书的升级版就是被禁的巨婴国
这本书里面“养育是为了分离”和《当我遇到一个人》的心理学基础是一样的
却也描绘出《目送》这样的意境和场景
“夫妻的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和《幸福的婚姻》倡导的非常类似
“别把焦虑转嫁个孩子”是《爱和自由》当中树立的原则
"中国式家庭"把所有的情感模式指向我们的思维模式、文化模式的《巨婴国》
孩子的能量被看见,就是爱
得到回应,就是看见
孩子的能量不被看见,就是负爱
没有回应,就是绝望之境
下一篇:《正面管教》读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