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七声》
作者:葛亮
文案:
南京、香港、藏地、北美,一时一地,足迹即为心迹。
目光所及,那些久违的人与事。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
城市里万声迭转,《七声》穿析群嚣,放声因惯习而为人所忽略的音响。
主人公毛果的成长,贯穿世间故事。祖父母相互照扶的和鸣弦曲、童年玩伴“洪才”的家庭旧事、民间艺人“泥人尹”的跌宕绝唱、木工师傅“于叔叔”的悲喜人生、餐馆弱智女侍“阿霞”身置社会底层的悲哀、女性友人“安”因过度自我所产生的悲剧,偷渡工人“阿德”身不由己的命运,极尽大半生为自己洗刷文革时期罪名、却因好赌而终招凄凉晚景的“老陶”,身处偏远、为爱与信念坚守的藏女英珠,在家变苦痛中迷惘与解脱的华裔青年威廉。
他们都是你我身边的凡常人物,其声虽细隐,却与大时代的跫音同奏,一则则人生故事交迭出流动于坊市的主旋律,造就环境的调式。
点评:
《七声》是葛亮在台湾的第二本小说,与第一本《谜鸦》比较起来,这本小说集中运用的写作技艺与《谜鸦》各有千秋。格调浑然天成的自然。《七声》亦可称作是葛亮本身的半自传,故事涉及的人物、处在的地点,除了葛亮的故乡——南京,亦推衍至香港与海外。我喜欢读葛亮的小说,朋友总是问我,为何会那么推崇他的小说。对于一个追求故事和感动的普通读者,能找到合心意的小说作品,那雀跃是比中彩券还要开心的。
凡读过《七声》的人,大概都很容易被感动。葛亮在我看来,简直是个小说天才。即使平凡不过的故事,他就是有办法笔锋一转,来个让你错愕的结果,教你感动至深得眼眶有泪打滚的小插曲。妹妹说我每次写读后感,写得很滥情,什么哭呀笑呀,能用的脸部表情都使出来,那些书真有那么让人动容吗?!
其它书的读后感,或许真有少许「欺诈」成份在,葛亮的《七声》却是真确,无法不教你感动的作品。毛果是贯穿《七声》里每篇小说的主角,亦可能是葛亮本人的化身。书中每篇小说都是以人名来命名,说的也是那些人的故事。好比《洪才》、《于叔叔传》讲的是毛果成长过程,跟他接触过、让他印象深刻的往事,而《阿霞》、《老陶》、《阿德与史蒂夫》则是颇感人,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
《阿霞》中的阿霞是在毛果叔父姚伯伯餐馆中工作的智障女。这个短篇,是个完完全全悲剧性的作品,不少读过此篇的读者,皆一致认定是葛亮《谜鸦》之后,具代表性的佳作。里头的毛果、姚伯伯、杨经理、安姊、阿霞、餐馆员工等人,在葛亮的笔触下,几乎是活灵活现,彷佛从纸上跃到现实来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哀愁荒凉,一览无遗被葛亮看透、道破,读了不禁要感到无奈、叹惋。
有人说,小说是在复制人生,临摹人生的真实性。然而,我们的人生毕竟只有一次,透过阅读,我们从他人的故事中找到更多人生。朋友问我,读小说和写小说的差异在哪里?读小说,是剽窃别人的生活,类似偷窥狂,写小说是神的创造,把你可能经历、未经历的人生,透过虚拟的想象,模仿真实的人性。葛亮小说的好,恰恰就是把模拟,让人误以为真。人生的基调是惆怅和悲哀的,因为不想活得太坏,唯有不断的找寻快乐,填充那些不足。
《七声》里头的七篇小说除了《阿德与史蒂夫》在香港发生之外,其余的背景设定都是南京。张瑞芬在《七声》的推荐序里写道:「葛亮的故事里没有历史的笨重感,也没有走火入魔的实验手法,他以一条清亮的嗓音,三十岁不到的年龄,别辟蹊径,重新回归说故事的趣味。」读到这句的时候,我是点头如捣蒜的承认,这就是葛亮小说给人好印象的原因。
由麦田出版的葛亮的長篇小說《朱雀》,在杨佳娴的部落格上读到她这样评价《朱雀》:「葛亮这本小说讲南京。好看。书名虽然援古,内容却是现代的。内容相当复杂,好几条线索,可能是并行,也可能是前后亲属缘法,在旧皇城里涉及的却是大屠杀,留学生,私家赌场,嗑药,性爱,当然还有寻常男女辗转活下去的故事。《朱雀》既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也是小说中流传辗转的爱情信物,不同时空里穿针引线之凭借。」
我想葛亮的《朱雀》,应该是将爱恨情仇放大、时空感拉长。好的小说,是让读者听见他者的声音,唯有听得见才有办法了解。倘若连听都听不见,小说无故事,岂不是和地球上没有氧气那般,人类不就很轻易的就死掉?啊,忘了说,《七声》当中还有一篇叫做《琴瑟》的小说,写毛果外祖父母的故事,这篇的爱情浪漫、幽默,跟另一篇写爱情的《安的故事》是那样的让人窝心和揪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