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当你要做一件事,如果你会做,直接做就是了。如果不会做,当然是要去学了!学会了就开始做,如果学不会,那原本就应该接着学…… 可是绝大多数人在这里就选择了“不了了之”。
还有更狠、更气人的情况:
明知道这事儿应该怎么做,甚至每一步都很清楚,可就是不做、没做;也不是不想做,但反正不是今天做,明天呗?
最气人的情况是这样的:
也不是没做,做过,很早就做过,但就是没有持续做…… 反正也不知道为啥。
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执行力,并且都有很强的执行力,只不过,比较奇怪的是,也比较让我们自己生气的是:
我们都格外擅长把没必要的事儿做到底……
比如,现在 90% 以上的人每天手机不离手,一分钟之内就可能打开手机好几遍,其实也没干什么,但就是手里没有手机,心里就空荡荡的…… 有必要吗?事实上没必要,但,那又怎样呢?自从手机有了大屏幕,变成了所谓的“智能手机”之后,人们丢手机的概率都大幅度降低了 —— 因为手机已经彻底成了每个人的身体的一部分……
思: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执行力这个东西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想明白”这个动作的自然结果。而一切的“半途而废”,最合理的科学解释也是最朴素的解释:重复与应用的次数不够,内化过程没有完成,大脑皮层沟回构建失败,应该建立的神经元间的联结不够强乃至于断掉,回到了原本没有联结的状态……
执行力强的和执行力差的,他们不是同一个物种,他们并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物种,生活在各自截然相反的镜像世界里。你觉得累,并不见得说明所有人都觉得累,有另外一个物种到健身房里跑步,大汗淋漓,然后精神焕发;觉得无聊,不见得所有人都觉得无聊,有另外一个物种兴致盎然地干着你完全不能体会到快乐的事情;你觉得辛苦,不见得能证明所有人都辛苦,有另外一个物种不吃不喝也要做完。
行:“重复与应用”。
1.重复,就是内化的过程,卖油翁所说的,“无它,手熟尔”,就是内化完成后的结果。开车,从刚开始的笨拙到后来的熟练的这过程中,所有人都一样,能够体会到大脑的神奇力量 —— 到最后,大脑已经把那方向盘、那刹车和那油门(现在我开特斯拉,就没有“油门”了,只有“电门”)“内化”成了自己的“器官之一”,那方向盘就好像长在你的手上,那刹车、油门就好像长在你的脚上,完全是一体的。这就是内化完成的过程。
2. 而生产,就是反复“应用”那些通过重复而完成了内化的新技能,通过产出反过来进一步强化那些新的技能。最明显的例子是写作,写作是反复思考,反复输出思考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更强的逻辑能力被内化,更强的表达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沟通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感染力影响力被内化,并且,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和结果都是元认知能力的不断强化与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