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现在提起这个名字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记得了吧。百度百科的个人经历也只写到“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之后也没有任何消息了。从当初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到央视的《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最后担任《看见》的主持人。一路走来也许累了吧,想淡出荧屏了吧。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知道如何报道自己。
——柴静
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也是我今天刚看完的一本书。这里面每个新闻事件都让人内心受到强烈的感触,时不时的会想到,原来那个时候在身边发生了那么严重的事情,03年的非典,08年的地震.....
印象特别深的是在写到山西空气污染的事件,说到山西就是中国的缩影,中国就是以后的山西。的确如此,记得2013年的时候,全国雾霾都很严重,时间也持续的很久。我依稀记得那时出门带口罩都没有什么用,广播里也让我们没事不要去户外,尽量待在家里。想到星际穿越里一开始,人们也是活的那么憋屈。但是当整个世界都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家真的能成为避风港吗?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她所选择的事件都是回归到“人”这个社会最小的个体上,而不是选择那些标志性的事件,正如她序中写到,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的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也许就是她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不同吧。
现在好多新闻中的个体都被大渲染的报道中隐藏了,如上次川航的事件,后面的新闻千篇一律的夸机长多么厉害,机组人员多么厉害。是的,机组固然厉害,但是一直洗脑式的宣传,反而物极必反。
那时几乎没有人去关心那些乘客们,他们也经历了那长长的20分钟,在这么久的时间里,他们的内心也受着命悬一线煎熬。那些人的背后都是一个一个的家庭。
那些才是新闻的个体,新闻不应该是假大空的宣传,应该要回归到个体,为个体发声,“为什么我们要忍受这20分钟的煎熬”,“这中间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想这才是他们想要知道的吧,但没人关心,川航是这样,媒体也是这样,大家都沉浸在英雄的狂欢中。
2015年柴静发布了纪录片——《穹顶之下》,公正客观的讲了雾霾严重的原因,也许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这部纪录片已经看不到了。之前刚出来的时候看了一遍,以我个人观点,我觉得她还是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成为别人的工具。能写出《看见》的记者,内心应该还有自己想坚持的东西吧。
上一篇:读《草房子》有感
下一篇:《致良知》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