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第二部分的核心是“爱”。到写这篇笔记之前我刚好看完一半,这部分作者给我的感觉就是:爱化万物啊。
1、坠入情网时,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感觉是虚幻的,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
My mind:恋爱时,感性掌控了理性,会觉得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对方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可能没那么夸张,但本质也差不多了。总觉得我们不一样,不会像其他人结婚几年后,爱情就被亲情取代,我们会一直甜甜蜜蜜。孩子也会长大啊,明白了自我的界限,就不会再幻想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去拯救世界。恋爱的激情归于平静后,剩下的就靠经营了。
2、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它的本质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的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既人类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
My mind:纳尼?什么鬼。我想这是大多数对爱情有美好期待的人的第一反应吧。“呃?嗯”看到这段话时我的第一反应,确实被这个观点惊讶到了,思考了会儿后,忍不住频频点头。并不说我对爱情就没有期待了,应该说是已经过了浪漫的感性时期。爱情带来的甜蜜和喜悦是其他任何一种情感都无法替代的,嗯,也是很虚幻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听到,好姑娘或好小伙和家里闹翻,死活要跟“穷小子/坏小子”或“坏姑娘”在一起,这难道不是感性的冲动吗。有人可能会说,你怎么知道他们结婚后就过得不好,怎么说呢,是我世俗了,并不是所有的穷小子都是潜力股,并不是所有的坏小子坏姑娘都能被你感化,浪子回头,这是小概率事件,在之前,可以考虑下值不值得用一辈子下赌注并和父母闹翻。
感觉我要是在公共网络上这样说,肯定会被喷。控制不住,我又偏激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啊。
3、爱带来自我界限的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
My mind:爱不局限于人,还有物和精神追求,类似于真心爱某样东西,全身心投入,最终达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4、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并不一定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
My mind:这句话很有意思,我还没有完全理解。我觉得,这里的爱,应该不是特指爱情,是泛指。目前我的想法还是想和爱的人(好朋友,伴侣,家人)近距离生活在一起啊,互相汲取温暖和力量,虽然可能会有近距离生活的争吵和不耐烦,这些比起孤独感,反而不值得一提了,都是可以磨合的。
5、拒绝过分依赖,只想着从别人那里汲取,只在乎自身感受。不合理的给予,以爱为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却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My mind:前一句很好理解,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不是依附。爱是互相的啊,单方向的爱是痛苦而又没有善终的吧,就算再无私的人,也想从付出爱的对象哪里得到些回应吧。后一句,在教育孩子的父母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啊,溺爱孩子,以及有点阴谋论的捧杀。
6、学会倾听。
My mind:在我看来,倾听可以上升到艺术了,不是说你傻愣愣的坐在那里听别人说话就好了,倾听的过程要思考,把注意力放到他人身上,有益的要吸收,需要帮助的要真心提供建议。总之,就是付出心力,自我带入,而不是单单提供耳朵。
7、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还有自尊自爱。尊重自己,才不会得过且过,才会不断突破自我界限。
My mind:承认自我价值,肯定自己,才会有勇气自主选择前途,获得心灵独立。然后过的肆意洒脱。感觉内涵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很像。
8、我们跟别人发生冲突,实质上是告诉对方,你是错的,我是对的。大多数人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不但没有教育和启发意义,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乱。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在提出问题之前会进行自我反省:“我看清问题的本质了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
My mind:批评反对不是张口就来。提醒我别犯错,是出于好心,但是吧,我觉得人总是要自己经历过一些才会明白,如果不是很严重的,就让我经历或许会更好。道理大家都懂啊,那摔倒的还是要知道痛才印象深刻。不是说听老人言不好,那毕竟也不是大家走的路都一样。我还是坚持旁观者在提建议之前,能考虑当事人的感受。而不是以傲慢的态度,你以为你不傲慢,其实在别人看来,站在上位者的姿态就是傲慢。
想让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不能超过对方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完善。
9、爱是有约束的,加以克制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人,超过能力的爱,对我们的爱不加限制,无疑是自欺欺人。即便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
My mind:很早之前我想到过一个问题,有伴侣的情况下,要是在以后遇到更喜欢的人了怎么办?一方面不能违背道德原则,对不起现在的伴侣,一方面又想恣意潇洒过自己的人生。很矛盾对不对,觉得矛盾那就说明你还是能克制自己的,换做自私的性格,那就是博爱了。所以我有些好奇,那些到处散发爱的人最后都怎样了呢?
作者的本意是说,应该把爱给那些通过你的帮助,迅速促进个人心智的成熟。不能在不管你如何努力倾注自己的爱,都无法使对方的心灵获得成长的人。我怎么觉得这个还是利已的思想,这难道不是,他是潜力股,我可以投资,而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值得浪费精力。虽本意也是帮助别人,用“爱”来支撑这种观点,还是挺奇怪的。可能我心中下意识还是把大爱定义成无私的吧。不过我个人还是很认同作者关于应该爱哪些人的观点的。爱是有限的,珍惜着用。
上一篇:读书笔记‖《四个春天》
下一篇:《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