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罪与罚》这本书始终是非常特别的存在,家里书的扉页上写着我和它的结缘日期——2006年7月5日,我10岁,五年级毕业的暑假。
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人生中接触的第一本国外的长篇小说(格林童话,365夜故事,伊索寓言这类的不算),当时具体的感受我已经说不清了,只能从我后来的写作和经历里得知它对我的重要性,它被很多次的描述为对我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我彻底的喜欢上了世界名著系列的书籍,然后陆续读了很多名著小说,以至于后来初中寄宿时还有室友开我玩笑:阿一晚上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名著,还偷偷的笑!
所以这次决心要整理家里的书籍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罪与罚》,并将它作为我读书笔记的第一篇。
《罪与罚》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这也是一位经历十分坎坷的文学巨匠,从《穷人》到《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再到《卡拉马佐夫兄弟》,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复杂和矛盾的,底层人物的困苦,当时社会的污浊……我总能被他非常细致的心理描写带入作品,一气呵成的读完,然后陷入长久的沉默。
1简介
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2拉斯柯尼科夫
在我看来,作为本书的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复杂和矛盾。
拉斯柯尼科夫是一个因贫困而辍学的大学生,他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而且毫无疑问,他也是有自身才华的人,发表过关于犯罪的论文,做过家教,德文也还不错。与此同时,他又是窘迫的,经济的压力一直死死地压着他,没有钱继续学业,工作也失去了,没钱吃饭,也交不起房租。
他收到母亲久违的来信,得知家里的窘迫现状,妹妹也遭受了冤枉,虽然后来终于真相大白。家庭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妹妹为了他的前途和家中的困境,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青春与幸福,嫁给大她二十多岁的吝啬男人。
他见多了底层社会的苦难和困顿,自己也深困其中,生活已经艰难万分了,可即使这样,有钱的当铺老板娘阿廖娜还在靠吸穷人的血发财。人们愤恨这个老太婆,拉斯柯尼科夫也恨不得杀这个吸血鬼,他认为她是“一只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的虱子”,长期的愤懑和压抑摧残着他,于是终于在一个“时机合适”的时候,拉斯柯尼科夫拿斧子杀死了这个吸人血的老太婆阿廖娜,但因为阿廖娜的妹妹丽扎维塔回家撞见了他行凶,这个无辜善良的女孩也死在了他的斧头之下。
一个人身处的环境越复杂,这个人就越复杂,越矛盾。拉斯柯尼科夫就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人,在别人眼里,他是个性格孤僻,行为古怪的人;在朋友眼里,他是个善良,愿意帮助他人的人;在亲人眼里,他无疑是令人骄傲的,是他们的希望。他在看到同样困顿无助的家庭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他在别人家中起火时,会不顾自己闯入火海救人。他是善良的,心是柔软的,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终于忍受不了长期的压迫,以“除恶扬善”的借口,杀了人。
拉斯柯尼科夫就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你可以清晰的看到他身上的两个意识在激烈地碰撞。他生了病,发烧,昏迷,神智混乱……他抢了东西却一直没有动过,回到凶宅拉响门铃,他破绽百出,他的种种行为看似矛盾重重却又十分合理。也许在最开始拉斯柯尼科夫萌生杀人的罪恶念头时,这些痛苦和挣扎就一直在惩罚他了。他始终在纠结,在怀疑,在害怕,作者极为详细的描写出了拉斯柯尼科夫每个细微的情绪和心理的变化,让人不自觉地就跟着纠结起来,仿佛自己也经历了同样的痛苦和折磨。
我最喜欢的几个部分就是预审官波尔菲里和拉斯柯尼科夫的互相试探和对峙,拉斯柯尼科夫在面对波尔菲里时的不安和迟疑、不耐和暴躁;预审官的怀疑和试探。让人一边希望杀人者露出马脚,又一边想着预审官不要发现才好。
以下摘录几句简写(仅对话局部)
“当我们如果已经掌握了一个嫌疑犯的证据时,我们应该视对方的情况来决定处理的方法。有的罪犯应该立即逮捕;有的罪犯就不必打草惊蛇,让他闲逛几天好了。我们相信,这种罪犯总会自己露出马脚的,过早地把他关起来,就给了他一个精神上的支柱。”
“我对这种嫌疑犯,不惊动他,让他任意逍遥,但必须让他时时刻刻都知道,警方在日夜监视他,这种恐惧感比将他逮捕还要痛苦……一个神经脆弱的人,就会因恐惧而崩溃,最终来警方投案自首。”
“先生,您看见过飞蛾扑火吗?他会像一只飞蛾似的,绕着我飞个不停,最终飞进我的嘴里,我就把他一口吞下。嘿嘿嘿,您不相信吗?”
“先生,这一类疑犯肯定忍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控制不住自己,耍些骗人的花样来欺骗警方,甚至承受不了内心的压力,会无缘无故地晕倒,发烧,说胡话……我没说错吧?”
拉斯柯尼科夫每次进入警局,他似乎都在等待警方发现他的所作所为,然后逮捕他,他似乎一直在等待这一刻的降临。然而波尔菲里往往只是试探他,与他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这让他既庆幸自己没有被逮捕,又感到无比不安,而这不安,就是他的罚。
所以当最后,在索菲娅的鼓励下,在妹妹和朋友的帮助下,在得知斯维德里加依洛夫——这个曾经污蔑过他妹妹,毒害妻子的人自杀死亡时,他终于向警局坦白了自己的罪行。我想这一刻,最折磨他的罚已经逐渐远离,他的心终于得到前所未有的解脱了吧。
3其他人物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底层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各形各色的人都有,真真的人间百态众生相,那个时期的社会,似乎连空气、河水都是逼仄污浊的。
以穷人骨血为生的老太婆阿廖沙,甚至立遗嘱死后要把自己的钱全用于供奉自己,只留给妹妹几件破家具。
善良、公道且勤劳的丽扎维塔,大家都很乐意和她打交道,却因撞破姐姐的死亡,被无辜牵连杀害。
为了自己的哥哥和家庭,宁愿委屈自己牺牲自己青春的妹妹杜尼娅,曾经遭受家教家男主人的污蔑,后来历经坎坷,最终和乐于助人,对朋友真诚的拉祖米欣走到了一起。
吝啬的小人卢仁,因为被杜尼娅拒婚,阴险的想要陷害索尼娅盗窃,最终被戳穿灰溜溜的离开了。
因为要补贴家里,牺牲做了妓女的索尼娅,饱受大家歧视,她被诬陷,遭受了很多磨难,却始终相信着上帝的救赎,她一直鼓励着拉斯柯尼科夫去忏悔,最后也一直陪着他流放西伯利亚。
毒害了自己妻子的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最后醒悟,帮助了索尼娅和杜尼娅,选择自己了结生命。
……
不是所有善良的人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会被好的对待。也不是每一个作恶的人,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才是现实。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每个人都是生动的,每个人都有不同人性的一面,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可到底有多复杂,不得而知。
SUMMARY
在我心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对拉斯柯尼科夫的心理描写,这段心路过于复杂和坎坷,也过于细腻。在读《罪与罚》的过程中,我不断纠结和反复,去感受拉斯柯尼科夫的挣扎,我可以理解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那样的环境下,虽然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曾看过这样的一句点评,《罪与罚》的实质大概是在不断的质疑和矛盾中修正世界观,最后获得了灵魂的救赎。
我避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本书里关于宗教的看法,因为觉得过于复杂。
不得不说,俄国文学的人物名称的确冗长,怎么也记不下来,即使我写了这么多,也依旧很难完整的念出这些人物的名字。
但是很神奇的,我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却没有被这些冗长的人名干扰,整个过程都很顺畅,大概是我自动把人名变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符号吧。
总觉得文学著作内容大多都十分厚重,不敢说自己读懂了《罪与罚》,只能说把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记录下来,希望下次开卷,依然有益。
下一篇:《活着》读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