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批评孩子 ——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kittenchen
2021-12-10 23:22:19
0

  阿德勒提倡的“不要表扬也不要批评”的教育方针,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自己一开始也很难理解和接受,反复阅读,试着理出思考逻辑,让自己进一步加深理解。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一、批评是一种暴力——暴力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通常我们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交流的最终目标是达成协议,如果仅仅是传达,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传达内容并理解并达成一定协议的时候,交流才有意义。但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要达成一致意见,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仅仅是自以为是的要求根本行不通,还需要准备一些客观数据之类有说服力的材料。并且,虽然消耗的成本很高,但速度和可靠性相当低。所以,厌烦了争论的人或者在争论中无望获胜的人会怎么做呢?情况变得越来越不妙,自己处于劣势之中,或者是发觉一开始自己的主张就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即使不动用暴力,也会高声吼叫、拍打桌子或者泪流满面等,他们想要借此来威逼对方进而推行自己的主张,这些行为也属于低成本的“暴力性”交流手。他们最后选择的交流手段往往是暴力。如果诉诸暴力,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推行自己的要求,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能够令对方屈服。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做老师或者家长可以脑补一下自己和学生、孩子交流的画面,在交流无法达成协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厌烦了使用语言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

  二、批评是没有效果的——不成熟的交流手段

  作为教师有这种体会,不批评的时候,教室里没有任何规矩,简直就是动物园!大声斥责之后,教室一篇安静,或者有学生忘记写作业的时候,批评之后倒也流漏出反省的表情。但归根结底只是当场有些作用,过不了多久,他们又开始捣乱,又开始不做作业。很多老师会后悔一开始没有严格批评管理,把规矩弄坏了。羡慕那些一开始就用训斥或者严的厉语言教导学生的老师,希望在学生面前彻底扮黑脸,彻底履行教师的职责,很多人还把这样的教师称为“严师”,中国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

  但是为什么这些老师“总是”发火呢?表面原因是学生总违反纪律、不停教导啊。但深入思考一下,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会“总是”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

  当然可以用“那些孩子可没有那么听话”来敷衍解释,事实的真相是这最好的证明了“批评””这一手段在教育上没有任何效果。相反学生们的问题行为甚至包含了“被你批评”,被斥责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见《问题行为的5个阶段》),通过被斥责,他们能够证明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包括批评在内的暴力是不成熟的交流手段,甚至可以说使用这种不成熟交流手段的人也是不成熟的。(很多老师和家长看到这样的观点估计都会积极反应)

  很多家长和老师会辩解:我并不是在对他们发怒,而是在批评他们。但是,企图通过形式暴力性的“力量”来控制对方这一事实根本不可能改变。自以为“我正在做好事”,这本身就可以说是性质恶劣。

  很多人还会辩解,我在批评孩子时,没有丝毫感情用事,不是勃然大怒,而是谨慎冷静地进行批评。不是感情冲动爆发。但这就像并未装子弹的空膛抢,在学生们看来,自己被枪口对着的这一事实是一样的。无论里面装的是不是子弹,你都是一手拿着枪在进行交流。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关于这一点,孩子们十分清楚。遭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他们还会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这是一个比大人们想象得更加严重的问题。你能够“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吗?伴随着发怒或者暴力的交流中根本不存在尊重,而且还会招致蔑视。

  阿德勒说“要放弃法官的立场”,面对“眼前的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的孩子,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就是“再教育”,心理咨询师端着枪也太奇怪了。

  三、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以后怎么做”

  很多心理咨询师手中有一个三棱柱,三棱柱的三个侧面分别写了三句话:“恶劣的他人”、“可怜的自己”及“以后怎么做”。当我们更多的找理由说明批评的必要性,孩子如何难以管教,自己的情况如何不同,简而言之就是“恶劣的他人”,以及被捉弄的“可怜的自己”,而这些都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价值。重要的是“以后怎么做”

  我们不能一味地关注“无法改变的事情”,感叹“所以不可能”。不去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正视眼前的“可以改变的事情”

  我们应该牢记基督教广为传诵的“尼布尔的祈祷词”。“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与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别这两者的区别。”

  自己在试着慢慢理解“不批评”的内在逻辑,批评在内的暴力是不成熟的交流手段,甚至可以说使用这种不成熟交流手段的人也是不成熟的。伴随着发怒或者暴力的交流中根本不存在尊重,而且还会招致蔑视。这样以前从未考虑过事实会让自己有所警醒,毕竟“发怒是使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观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王子》英文读后感读书笔记(... 《小王子》英文读后感读书笔记1The Little Prince is a tale for bot...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终... 用上下班开车的时间把《终生成长》来来回回的听了很多遍,听樊登老师讲书已成了我开车时的必选项目,加入樊...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他一天的24小时之内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
读书笔记 | 追求生命的意义 《追求生命的意义》一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著作。他结合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把意义治疗的观...
《面包男孩》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 《面包男孩》读后感1我认为《面包男孩》这本书非常不错。作者笔下的男孩小面包居然是面包变的!更了不起的...
读后感赏析 ‖ 读《平凡的世界... 作为一个爱书人士,最重要的是有一类自己喜欢的书①,于是我也就选定一类自己的喜欢的书籍。我喜欢长篇小说...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_大学读后... 多年前,《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风靡世界,我也只是匆匆一读。近来细细品读,却别有一番感悟。曾经以为的美...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500字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这么久,时间的调和给中国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有人说中国文明在类似...
《半生缘》读后笔记 看了半生缘,久久不能从曼桢的悲伤中出来。从前的曼桢是一个充满朝气活力,未来一片光明,就算生活苦,却有...
《红岩》读后感_1500字优秀... “热铁烙进胸脯,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凉水灌进鼻孔,电流通过全身……”。我读过的书很多,但有一本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