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身为女子 当如姚木兰||:《京华烟云》读后感
kittenchen
2021-12-10 23:23:22
0

  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的女一号,是林语堂先生笔下的奇女子。林语堂先生尝曰:“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读罢《京华烟云》,对林先生此念深以为然。木兰并不完美,但她实在是太好了!她身上有宝钗的随份从时又比宝钗真诚磊落、有黛玉的深情真性又比黛玉大度雍容、有湘云的豪爽豁达又比湘云细腻婉转、有探春的干练理性又比探春随和圆融。林语堂把大家闺优的诸多优秀品质集中在她身上,让人不胜爱慕的同时,真心想要成为她那样的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

  木兰对爱情婚姻的态度让人欣赏。

  木兰小时候在逃难途中落入人贩子之手,后被曾家解救,并且在山东泰安曾家的家里生活一段时间。后来,曾家从山东迁至北京后,两家来往频繁。曾家早已认定要木兰做曾家的儿媳妇。曾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平亚与曼娘青梅竹马,二儿子经亚比较木讷,后被曾家政治联姻于牛家女儿牛素云。木兰则由两家父母作主,顺理成章地嫁给曾家三儿子曾荪亚。

  木兰与荪亚也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们之间有手足之情、也有异性之间朦胧的感觉,但他们并不合拍,没有擦出过爱情的火花。那个时代的青年男女,如他们在成家之前彼此是了解的、已经非常幸运,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婚姻是本当如此。可在婚前,木兰遇见了孔立夫,她才发现,男人与女人之间还有如此美好的感觉,那就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自己想说的,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情也是他想做的。这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打破了木兰内心的宁静,她尝到爱情的滋味。

  当时,木兰和孔立夫不是没有机会的,她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父亲,以其父姚思安的开明,他即使为难,也会站在爱女一边设法玉成这件美事。可是,如果那样,木兰如愿了,她的婚姻自主必将惊世骇俗,有损于她作为一个大家闺秀的德行,有损于姚家名门望族的声望。而且,弃荪亚而嫁立夫,这对她有过救助与养育之恩、且一直把她当作亲人、当作准儿媳的曾家来说,对当时正处于家道中落的曾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曾家老少都会大失所望。

  在那样的情势下,木兰没有任由爱情发展,也没有任性去追求真爱,而是把爱情深埋在心里,甚至连“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心态都没有,用自己内心的淡淡的缺憾,换来两家人的满意与太平。

  这不是简单的妥协。从内心来讲,爱在咫尺但不能表露,只能对妹妹说:“你比我有福气。(妹妹姚莫愁被父亲许给孔立夫,姐妹俩都喜欢孔立夫。)”只能偷偷地偶尔回味与孔立夫独处浅谈的片刻欢娱,在心里为所爱的人保留一块圣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煎熬。

  从外在来讲,她还要尽力维护着大男孩一样的丈夫曾荪亚,做好一个大家族的儿媳妇,持家主事、孝老爱亲、相夫育子,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承担。她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把这一切都做到无可挑剔,让人不忍心责备她感情上有时候不自觉的出轨。 更不忍心责备她对孔立夫不遗余力的营救。

  看多了青年人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故事,姚木兰在爱情中的理智、在婚姻中的担当,还是深深打动了我。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她显然深谙其理。而且,她是那种嫁给谁都会幸福、也会使谁幸福的女子,她善建安享美满婚姻的幸福,让人欣慰又舒服。

  以木兰的父亲姚思安先生的睿智,肯定看得出自己的爱女木兰与孔立夫有多么般配,看得出木兰对立夫有多么喜爱,可她还是把最疼爱的大女儿木兰嫁给荪亚,把小女儿莫愁嫁给立夫。这当然因为木兰没有给爸爸出难题,但更因为这恰恰是一种明智的安排。

  从后来的情势来看,这样的结果对两个小家庭无疑是最好的。木兰与立夫都是洒脱之人,如果同行很容易在乱世中踏上险路。而肩负着对荪亚及家人的责任,是套住木兰的缰绳,莫愁的柔和淡定,是套住立夫的缰绳。这两个小家庭历经世间巨变还算完整,不能不叹服姚老先生的远见,也不能不感叹木兰的随份从时的可贵。

  木兰对待大悲苦的态度让人怜惜。

  木兰的人生总体来看是幸运的,生长在一个富庶人家,父母爱如珍宝,不仅养得娇,还育得贵,成长为德、才、貎皆出众的千金小姐。她平生遭遇到最沉重的打击是她15岁的女儿阿通在三·一八惨案中丧生。面对痛失,她没有悲天怨地、厌世恨人,甚至不去追究谁是凶手,不拷问为什么惨遭杀害的是自己的女儿。她只是直面女儿已死的现实,锥心地痛着。

  她的思绪一时飘忽在儿时的经历中,那其实是在思考自己与荪亚这个家的渊源,想从中找到自己眼前承受着巨大悲痛的原因。她的思绪一时又飘忽在自己和立夫相处的那些美好的过往,那其实是在朦朦胧胧中思考人生有没有另一种可能,一种可以避免眼前的伤痛的可能。在百思不得解脱的时候,她想起自己一直喜欢的甲骨、一直喜欢的玉器、宝石做的小动物,她让丈夫把它们摆在自己手边,静静地婆娑,她其实在与这些物件交流中,理解生命的易逝、物件才能永恒。

  当女儿的同学想参加女儿的葬礼时,她断然拒绝,她不让别人把女儿当作英雄,也许人们需要英雄,而她需要的是女儿活着。她对公众与舆论要求惩罚段其瑞之事概不关心,在女儿葬礼“那天她起床后,像往常一样照顾幼儿。在为阿满办理丧事时,她特别镇定,特别严肃。谁也没有看见她再哭。她的悲伤非眼泪所能表达。她把悲痛坚忍住,犹如一位皇后一样。”她用如此高贵的姿态来送别女儿,承受人生的苦难。

  亚里士多德说:“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ー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莎士比亚说:“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显出非常的气节;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木兰无意于做什么英雄、做什么大智大勇的人,面对丧女之痛她和天下的母亲一样只是一个弱女子,但这个弱女子又表现出和很多母亲不一样清醒与冷峻,让人格外怜惜。

  木兰面对生活大起大落的从容让人敬佩。

《京华烟云》读后感

  她享受过富豪家千金小姐的生活,也享受过没落但依然殷实的少奶奶的生活。她在父亲的影响下,懂得在富裕的人生阶段要有居安思危的准备,要有过清平普通日子的准备,这使她面对生活的任何变故都一如既往地从容。

  她可以在京城大宅门中锦衣玉食被人伺候,也可以在杭州乡下布衣麻裙当厨娘,还可以在逃难途中为人接生,收养与照顾一个又一个失去依靠的孩子。因为是她,你会觉得,她在富贵中是当然的,配得上过富贵生活的人应该有那样富贵的生活;你会觉得,她在幽雅山居中亦是美好的,没有避世的矫情,唯有自安的闲适;你甚至会觉得,她在逃难中也是庄严而又伟大的,这使她迅速变成“一般老百姓中的一份子”,“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她的自适,真的让人深信:是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

  小说结尾的时候,木兰的人生刚近不惑之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考验等着她。像她这样的女子,我们有理由相信,她永远会受到命运的眷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因为,她拥有一个“正直自持”的内心,拥有“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那是“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活在如此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还因为“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木兰是有享福的德性的人。

  祝福木兰!向木兰学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王子》英文读后感读书笔记(... 《小王子》英文读后感读书笔记1The Little Prince is a tale for bot...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终... 用上下班开车的时间把《终生成长》来来回回的听了很多遍,听樊登老师讲书已成了我开车时的必选项目,加入樊...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他一天的24小时之内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
读书笔记 | 追求生命的意义 《追求生命的意义》一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著作。他结合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把意义治疗的观...
《面包男孩》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 《面包男孩》读后感1我认为《面包男孩》这本书非常不错。作者笔下的男孩小面包居然是面包变的!更了不起的...
读后感赏析 ‖ 读《平凡的世界... 作为一个爱书人士,最重要的是有一类自己喜欢的书①,于是我也就选定一类自己的喜欢的书籍。我喜欢长篇小说...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_大学读后... 多年前,《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风靡世界,我也只是匆匆一读。近来细细品读,却别有一番感悟。曾经以为的美...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500字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这么久,时间的调和给中国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有人说中国文明在类似...
《半生缘》读后笔记 看了半生缘,久久不能从曼桢的悲伤中出来。从前的曼桢是一个充满朝气活力,未来一片光明,就算生活苦,却有...
《红岩》读后感_1500字优秀... “热铁烙进胸脯,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凉水灌进鼻孔,电流通过全身……”。我读过的书很多,但有一本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