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借这本书是因为看封面介绍,作者曾经是教师、记者、编辑,居住在波士顿,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觉得经历丰富,国际视野,文笔一定严谨犀利,年龄也正是人到中年,感悟定有相似之处。
花了三天时间看了一遍,不仅没失望,对作者的博学,宽厚,隐忍有了更多的感受。尤其是后记里作者自述自己的经历,更是让人唏嘘。
作者出身贫寒,当年做农民的父亲为她报了师范中专,因为那里读书不要钱还有饭吃,也是因为艰辛的生活让她父亲觉得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极点;后来毕业分配到农村做乡村教师,看到那些农村的孩子和很多义务教师,才知道“铁饭碗”是乡村中这些学生和义务教师梦想的极限了......她说,“没有人知道原来世界很大很大,大到无法想象”.......
后来偶然的机会她在复旦大学隔着铁丝网看场内打球的学生,那时她觉得那个世界发着圣洁的光,离她如此遥远,“一种绝望渐渐涌入心中,渗入骨髓,直到每个毛孔。我可以忍受贫穷、忍受孤独、忍受辛苦、忍受陌生、忍受嘲笑、忍受一次次从头再来。但我却被这种绝望击倒”。于是她把自己发送到南昌市郊“考研村”的一个小房间,准备第三次考研......
她从来不觉得自己从一个中专毕业的乡村教师到一名研究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她只是幸运而已。她总是想,若是我能早点知道有那么一种幸福和自由的存在,若我能有选择那种幸福和自由的自由与权利,那该多好啊。以这样的心态,她毕业,工作,去波士顿,开始自由撰稿人生活,写书......
整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出发吧,情书们”:是作者借由给自己写信谈及在波士顿生活的一些经历感悟,包括哈佛校园,二手书店,唐人街等;第二部分“看啊,一些事”和第三部分“瞧啊,一些人”:是其看书或生活过程中写的一些随笔。
因为经历过,所以懂得,因为苦过绝望过,所以珍惜。所以,在书中,可以读到作者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的用力和珍惜,书里面有很多哲学的意味,很多人生的思考。
比如,作者为了写唐人街,更深刻的了解这个“两个世界的盲点”,她用了半年的时间,几乎天天都去唐人街转,拿着《唐人街华埠主街》黄页按图索骥一个月,既有了地理概念,又了解了很多建筑、地理上发生的故事,通过报纸《舢板》知道了纽英伦华人历史协会,知道了很多华人历史,在参与进各种公所听那里的老人讲故事…...不只是因为作为记者的本性吧,更多的还是对信息对知识的一种渴望,让她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唐人街从时间空间上了解得透透彻彻……佩服啊!
其它的例子,比如看了电影《楚门的世界》想到《拉康文集》彻底否定了理性的存在,指出人的本质和真相-“自我即他者”,人实际上只不过是文化、意识形态的创造物,是一个非理性毫无先验性的主体,存在于与其它主体相关联的不断变动的拓扑网络中。对自我的认识与寻找是镜像前的幼儿与猴子的本质区别所在,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争取其主体性、维护其主体性的征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征程。
其它波士顿的所见所闻,还包括哈佛学生三大传统:在图书馆书架后做爱,对老祖宗约翰·哈佛的塑像撒尿以及午夜的“原始尖叫”裸奔Primal Screaming;波士顿书店的故事,如西尔维亚·比琪Sylvia Beach的莎士比亚书店与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故事;旧金山劳伦斯·费林盖蒂Lawrence Ferlinghetti的城市之光书店与金斯伯格《嚎叫Howl》的故事;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与伦敦查令十街84号“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故事。波士顿西街9号“比世界还大的”乔治·格罗斯的布拉托书店,可能是美国年龄最大的书店(建于1825年)
至于写书写人的部分也非常详尽透彻,如果说女性的特长是感性方面比较突出,那么罗四鸰我个人觉得更理性更具备逻辑性,好像真的验证了那句话“苦难是人生的一种财富”,经历过绝望过是不是思考就更深刻,理解就更全面,讲述就更客观,表达就更宽容呢?
总之,非常好看,非常有深度和内容丰富的一本书,五星推荐。
摘录一些作者的话题信息:
美国女作家简·雅各布斯J.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对城市规划的建议,符合人性化的生存和发展。
甘地有句话:The world holds enough for everyone's need,but not for everyone's greed.
德裔美国教授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被认为是美国青年学子的“造反运动的标准教科书”,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40年最有政治影响的书。
罗斯福总统借助辛克莱的《屠场》直接促成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成立。辛克莱是美国文学最初“领导出普罗精神的”左翼文学急先锋,白壁徳则是代表文坛“贵族精神”的新人文主义的创始人和维护者。两者就卢梭是思想进行过笔战。中国鲁迅和郁达夫就向大力宣扬白壁徳主义的新月派代表梁实秋进行讨伐。
叙利亚女诗人拉夏·埃姆朗Rasha Omran的诗I Chose to Listen:He didn't say anything/It was I/Who chose/to/Listen
作为思想家,英国查尔斯·斯诺C.P.Snow最著名的两个讲演,1959年剑桥大学的《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和1960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和政府》。前者提出了“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两种文化概念,后者围绕现代政府的决策方式及效应。
有藏区谚语“每个黑头藏民口中都有一部《格萨尔》”,民间艺人用三句话概括史诗的全部内容“上方天界遣使下凡,中间世上各种纷争,下面地狱完成果业”,即神子转世,为民除害,地狱舅母及一切受难众生,重返天界。这部150多万行的史诗,流传于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撒拉族、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羌族等,各有其名。
西藏-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灵魂在故乡。
巴尼·罗赛特Barney Rosset被视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最危险的出版家,他出版D.H.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未删节版、米勒的《北回归线》、威廉·伯勒斯的《裸体午餐》…和《花花公子》的创始人休·海夫纳一样,向世俗挑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西北部出现了很多外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和情报人员,著名的有瑞典人斯文·赫定,斯坦因和马达汉。斯文·赫定写有《我的探险生涯》,他的两项功绩-发现楼兰古城和填补地图(欧洲版)上西藏的大片空白。而斯坦因从敦煌道士王圆禄手中,拿走了很多经典文卷,著有《西域考古记》;芬兰人马达汉为沙俄效力期间,考察了从新疆到北京的几个省,收集了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民族等详尽的统计资料,汇总为《报告合集》。
上一篇:读后感:《当我遇见一个人》
下一篇:读后感:《悲惨世界》之沙威